绿茶是我家乡湖南的一道风景,姜盐茶则是这道风景中的一个亮点。
姜盐茶,顾名思义,当然材料离不开生姜和盐。但出味的还是泡在茶里的豆子、芝麻。爱香味的人还会加上一点桂花蜜。
做姜盐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叫做这种茶为煎茶。开水的火候、陪配料的比例,都有讲究。
家乡人酷爱姜盐茶,待客时,没有它就会被认为对客人不尊重。
1977年,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的康濯,因为看到我的散文集而知道我的名字,他出差时便顺道来我工作的机关看我这个小同乡。受宠若惊的我,请同事去买水果。康老拦住了。说:“不必张罗什么,我几十年远离家乡,今天只要你给我喝杯姜盐茶我就高兴了。”天哪,当时我老婆还没有调到我一起,要弄这个茶比买几十斤水果还难!好在邻居李妈妈煎来一罐姜盐豆子芝麻茶,这才救了我的驾。
姜盐茶不光好喝,而且它倾注了家乡人的淳朴与深情。
在那“农业学大寨”的时代,我们机关干部都要参加农业劳动。这年的夏收季节,我和同事来到资江边的一个村子参加“双抢”。当时的家乡农村好穷。我们住的那家,床铺是用土砖砌的,然后门板上加个席子。老妈妈领着一儿一女就是这样生活。每天收工以后,她先是给我们煎茶。然后在月下为我们洗衣服。那哥哥则搬动门板,放到地坪里,让我们乘凉。自己却满头大汗。
煎茶时。女孩总是跟妈妈争,她怕妈妈眼力不好。她烧好开水,在“擂钵”里细细的磨姜,放上豆子芝麻,然后一碗碗端给我们。
中午是允许睡觉的时候,我们常常累得倒头就呼呼。一天,我醒得早,却没有看到那母女。我留了个神,在茅舍的外面,我看到老妈妈在晒豆子,而她女儿却在远远的那片自留地里摘豆子。烈日使她全身汗透,象水里捞上来的人儿。我心里有点痛:我们喝的茶里饱含着这家人的汗水啊!
酷暑的煎熬,使我们本来体质虚弱的部长终于病倒了,被送到乡卫生院。他大汗淋漓,需要服用黄芪。而缺医少药的乡卫生院,却没有这种药材。
女孩说,对河的卫生院有,她姨妈在那里。大家便决定让我陪同女孩去找。
这是一条小河,对岸却是邻县。女孩驾着真正的“一叶扁舟”,我坐在船头。为了凉快,把脚伸到水里。女孩说,“你们城里人脚好白啊。”我回头看了一眼,她黝黑的皮肤闪着健康的光泽。一双晶亮得眸子折射着月光,是那么动人。女孩又叹了口气,说:“还是你们当干部的好。”听出她声音里的幽怨,我什么话也说不出。
到了对岸,药材找到了,我高兴地跳起来,女孩却不见了。一会,她从姨妈的房里端出一碗姜盐茶来——原来她在这里也尽地主之谊!
这些都是上世纪的事了。可如今那女孩哪里去了我不得而知。我只记得,她哥哥后来在田野里触了高压线而去世,我找民政局给他们要了点困难补助,为此我还差点和那局长吵翻。
以后,我也学会了煎姜盐茶,而且手艺出奇地好。我儿子从来不要他妈妈煎茶,说老爸煎的茶最好喝。他的那另一半也偷偷地站在我的身后,“剽窃”我的技术。还向我老伴要了磨姜的“擂钵”,说以后给我儿子煎茶。我很感动:一个他乡女孩,不但迅速被我们家乡同化,而且在学习这门手艺。
啊,家乡的姜盐茶,不但散发着大自然的淳美,而且凝聚着乡情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