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号子,是长江和嘉陵江的千古绝唱,是船工、纤夫的喜怒哀乐。奔腾江水中,纤夫、船只、江水是音符,没有《纤夫的爱》里的浪漫爱情,有的是激流险滩与崎岖山路的交流碰撞。
有史料记载,川江全长1000余公里,期间有6大峡谷,峡江滩多水急,礁石林立,航道艰险。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纤夫们丝毫不能泄气,而是扭成一股绳,和谐之美便化作一股激昂的进行曲。原生态的歌曲,浑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感,抑扬顿挫,沉稳有力,是力量的迸发,是情感的彰显,更是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显露。
川江号子几乎是与木船同步诞生的,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为了顺应自然、适应环境,“纤夫”一词也就应运而生。在那个运输业不太发达的年代,在沿江一带,穷苦人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在长江两岸充当着最原始的运输工。纤夫的生活是劳累而危险的,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生活的压迫已经将死亡的阴霾在他们的心中驱散。
站在朝天门码头,品味着两江交汇的美丽。然而,你曾否记得千百年来被纤绳绑住命运的纤夫们?烈日炎炎下,他们不屈不挠,不得不踏着脚下崎岖的山路,踩着滚烫的鹅卵石,任凭汗水湿透衣服。在滔滔江水岸,在水天相接处,他们躬着身子,露着黝黑的双臂,喘着粗气,任凭纤绳在肩上留下的深深血痕。或许他们为保持步调一致、集中力量,或为驱除疲劳、振奋精神,或为缓解寂寞、转移注意力……川江号子便随着拉纤的节奏而吟唱开来。自此,那雄壮有力、抑扬顿挫的民歌便应运而生,从此便响彻整个江岸,跟江水一起,成为纤夫心里独有的记忆,成为江岸永恒的风景。
历史终究是历史,怎么会记住如此卑微的生命呢?纤夫精神并未被历史过多的诠释,后人只是借助川江号子来进行解读。“纤夫”只是当时中国广大农民的一个缩影,川江号子的朴实无华、干脆明了不正是当时劳苦大众的真实写照吗?即便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们,也不卑不吭、任劳任怨,同时更不乏乐观。即便面对苦难,也要发出铿锵有力的呐喊,也要表达出内心的丰富情感与顽强不屈。
巴山蜀水,川流不息。川江号子,千古绝唱!历史忘记了他们,他们却创造着历史!1938年,上海、南京、武汉相继沦陷,9万吨重点工业设备积聚在武昌码头,数万名同胞被困在宜昌城内,850余只民间木船被紧急征用,在硝烟炮火中,川江号子唱响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我们不难还原那副雄壮有力的画面,但难以想象生活在当时环境中纤夫的心理。如今,社会风气浮躁、世风日下,我们经受着现在文明的洗礼,精神似乎变得“一贫如洗”,纤夫们的那种心态更是难以体味。也许,静下心来,内心深处定会无比眷恋那种纯朴的川江号子,更需要从中汲取精神养料。也许,仔细品味长江两岸的川江号子、纤夫精神,内心也会渐渐回归宁静,回归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现实的纷纷扰扰顷刻也便荡然无存。
涛声依旧,往事如烟。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江边的纤夫也许渐渐被人遗忘,而川江号子、纤夫精神却永远存留在人们心中。我们理应记住,是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用他们的团结、进取、勤劳、坚韧在川江两岸上写下了如此壮丽的诗篇。他们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载体的一部分!在那里,有着中华民族最原始的记忆;在那里,有着中华儿女自立自强的品行;在那里,有着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精神内涵。
千古绝唱,不绝于耳。在新时代下,虽然“纤夫”已经不复存在,但川江号子,以及融于在川江号子里面的民族精神、文化遗产等,不能也不应成为“绝唱”,它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重新唱响,永世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