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军旅同心-旅游自驾-军旅文学 >> 古今历史 >> 战争专栏 >> 正文
横断山路好行
作者:资料库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23 23:07:00
“横断山,路难行……”《长征组歌》中的这段歌词,道出了云南人行路的艰辛。

  横断山雄踞于滇西北部,由北向南蜿蜒,覆盖了云南一半以上的地域。它由于切断了云南的东西交通和阻碍了云南与外界的联系而得名。当地有“对山可说话,相见得三天”的俗语。

  记者乘车沿着红军足迹在滇西北采访,日行五六百公里显得轻轻松松,完全体会不到“行路难”,倒是有“横断山上路好行”的感觉。云南省交通厅厅长李裕光告诉记者,云南的交通如今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公路通车总里程列居全国第二,达到10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05公里,一、二级公路1500多公里。在横断山覆盖的地区,通往省城昆明的主干线都达到了等级公路标准,一半以上的达到一二级标准,而且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从“行路难”到“路好行”这一历史性的飞跃,是云南省实施西部开发的一个“前奏曲”。这个“前奏曲”始于10年前云南掀起的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 。讨论中,他们针对当时交通成为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的现状,很快形成共识:在20世纪消灭“行路难”。一场“筑路攻坚战”由此拉开序幕。

  地处横断山纵谷地带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筑路攻坚战”被载人了中国公路建设的史册。该州解放前没有一寸公路,居住在这里的怒、独龙等少数民族群众长年在悬崖绝壁之间的“鸟路鼠道”行走,靠“溜索”和“猪槽船”过江,不少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去年国庆前夕,历时4年、全长96.2公路、总投资9800 万元的独龙江公路全线通车,从而结束了我国最后一个民族地区不通公路的历史。

  驶上这条路,我们不由得为当年的施工艰难倒吸一口冷气。在一个大转弯前,一块记录独龙江公路施工情况的石碑上写着:“独龙江公路建设遇到的困难是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罕见的:沿线悬崖峭壁,沟壑纵横,地质情况异常复杂。1998 年3月,高黎贡山北部连降大雨,独龙江公路发生塌方113处,坍塌总量达88.6万立方米,1000多民工工棚冲毁……40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在蚂蟥叮咬、毒蛇袭击、高原缺氧的环境中,苦战了15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打通了这条‘ 西部奇路’”。

  告别“西部奇路”,我们驶入丽江石鼓,但横断山前独龙江公路上的“画面 ”却难以从脑海里消失。石鼓是当年红军强渡金沙江的地方,伫立在渡江纪念碑前,抬头仰望,只见纪念碑顶端的红星在蓝天映衬下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它仿佛在告诉我们:正是红军那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精神,成了后人开创美好明天的巨大精神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再高、再险的横断山,也阻挡不住人们前进的步伐!


更多
免责声明: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站立即删除。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资料录入:开心轻轻    责任编辑:开心轻轻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