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军旅同心-旅游自驾-军旅文学 >> 古今历史 >> 战争专栏 >> 正文
越过千山与万水——叶剑英在长征路上
作者:资料库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4-3 14:12:32
军难以通行!”
  叶剑英针对陈的消极情绪,简要汇报了他所了解的实地情况,最后说:“草地是没有路,但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在草地可以走出一条路来!”
  毛泽东问另外的同志:“你们看怎么办,我们还是走吧!”
  那些同志也说:“既然草地能走,就走吧!”
  可是陈昌浩又但心地提出:“行军路线不明,大军贸然进发,转遇敌人堵截,那时何以自拔!”
  叶剑英很有把握地说:“我们走草地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敌人万万不会料到我们会选择这一着棋。为了更有把握,如果我们预先派遣精锐部队侦察开路,可以化险为夷!”
  陈昌浩问叶剑英“你能为全军开路吗?”
  叶剑英毫不迟疑地回答:“能担任这项任务,不胜光荣,我愿作开路先锋。”
  陈昌浩听完叶剑英令人信服的调查报告,又看叶剑英的态度那样坚定,自己提不出反对的理由,只好表示同意说:“我们就走吧!’
  但是要当开路先锋不能单枪匹马,总得有足够的兵力。毛泽东对陈昌浩说:“剑英先走,给他带点兵吧!”
  陈昌浩说:“给他一个团,提前三天出发。”
  毛泽东感到少,摆摇手说:“我看担任这一任务,一个团恐怕不够!”
  有的同志说:“再加一个团。”
  叶剑英扭任开路先锋的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过草地的先遣司令

  八月十八日,叶剑英带着向导老李,率领定南三团向草地出发了。程世才、李先念率领的三十军跟随前进。
  茫茫大草原,一望无际,没有路,没有人烟,连飞鸟也看不见。多年枯烂的水草层层淤积,散发出腐臭的气味。到处是积水、泥泞。部队踏着一窝一窝草根前进。叶剑英每天都要召开干部会,
了解行军情况和问题,要求各单位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他把敌情、地形、给养、行军路线、宿营地点、大部队行军需要注意的问题,一一向指挥部报告。
  叶剑英和程世才住在一起,他们对如何行军、如何休息、如何对付敌人的突然出现,都研究得很具体。根据从向导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在松潘西边的草地上,常有少数民族骑兵出没。他即命令部队随时做好战斗准备。一天下午,他派一个连去侦察、警戒,这个连走到三角地带,他用望远镜一看,发现山丘后有隐隐约约的长矛梭镖,估计可能存埋伏。于是,命令两个司号员同时吹号,通知部队停止前进。看来距离不远可是部队听不到号音,仍然继续向前,接近山脚时,被反动藏骑打了伏击。他和程世才立即命令以迫击炮火力支援,并派部队增援,敌人骑兵听到炮声,又看到援兵,飞速逃跑了。
  经过这次小的战斗,把松潘以西的敌人骑兵赶得很远很远。
部队继续前进,走在一望无涯的泥泞草地上。向导老李看到叶剑英迈着艰难的脚步,说:“参谋长,路真难走啊!”但是这位向导哪里知道,我们的先遣司令,不只是考虑脚下的路,而且还要考虑大部队的行军路线,需要判明敌情和前进的方向。
  “世才同志,把地图拿来,我们研究一下如何行动?”几乎每走一段路,他都要和程军长以及参谋人员根据侦察的情况作一次分析研究,确定行动路线。
  在草地遇到的最大困难,还是恶劣的自然条件。有的同志因长途转战,体弱多病,在饥寒的折磨中牺牲了。有的同志身着单衣,又冷、又饿、又困,拾点干柴烤火,睡着了,却永远离开了人间。叶剑英悲痛地说:许多同志为了北上,为了共产主义的事业。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每个活着的人,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为完成党交给我们的艰巨任务而奋斗。
  带的粮食吃完了,叶剑英和大家一样吃野菜,有时吃了有毒的野菜,还拉肚子。他不论骑征马上,还是徒步行军,只要有机会,就给周围的干部和同志讲战术,讲敌情,讲自己经历过的反“围剿”的经验教训,尤其是讲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什么“以堡垒对堡垒”,“御敌于国门之外”,搞“短促突击”等。他要大家记取这些教训。他还特别讲到遵义会议的召开和毛泽东重新问到领导岗位的伟大意义。这些情况是四方面军的同志过去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听叶剑英一讲,顿觉耳目一新,精神振奋,受到了深刻的启发教育。
  过草地有时碰到雨天,没有房子,只好在露天宿营。叶剑英和同志们一起坐在地上,雨水从头到脚向下流。有一次他和程世才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没有帽子,没有雨衣,全身都湿透了,从天黑一直坐到拂晓。但他还是那样乐观,还不时地给大家讲一些古今中外有趣的故事,以古喻今,鼓动情绪。他还领着大家一遍一遍地唱国际歌,激励指战员的斗志,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在到达班佑的前一天,叶剑英对部队说:“同志们,离班佑不远了,加油吧!”那时大家把班佑想象成草原的天堂,好象要进大城市,顿时增加了勇气和力量。
  在到达班佑前,向导忽然对叶剑英说:“参谋长,你看到了吗?右边有棵大松树。”
  叶剑英朝着向导指的方向看,他还未讲话,向导又说:“有松树的地方就离大路不远了。从大路去甘南比较近。”
  “那戏们就从这里向大路转弯。”
  叶剑英又对程世才说:“程军长,今天晚上部队就住这里,明天休息,怎么样?”
  “不行啊!今天不走,明天休息又不走,后边的部队就没地方住了。”
  “不要紧,你准备在斑佑转弯,从大路直接去俄界,那边就是甘南了。不去拉卜楞寺了。”
  就这样,他们在班佑宿营,住的是牛屎房子。所谓牛屎房子,是用木条或用柳条编成的篱笆作墙,上面搭上树枝,外边糊上一层厚厚的牦牛屎,没有窗户,里面黑呼呼的,从外面看全是牛屎,
这就是牛屎房子。到了冬天,牛屎拿下来可做柴烧。经过草地,连日风餐露宿,到班佑能住上这样的牛屎房子,风吹不到,雨淋不着,而且还可以生点火,把湿衣服烤一烤,比草地宿营不知要好多少倍,大家都感到心满意足。
  班佑是少数民族游牧集居地,估计在这里可能迟到敌人的骑兵,叶剑英要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果然,在进班佑前一天,先头部队与敌人二百多骑兵相遇,很快就把敌人汀跑了。进班佑后,敌人三四千骑兵又分几个梯队,向二六五团驻地进攻,叶剑英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占领有利地形,用密集火力消灭敌人,同时命令二六三、二六四团也投入战斗。三个团互相支援,协同作战,给了敌骑兵沉重打击。敌骑兵向西跑得无影无踪。
  向导老李问叶剑英:“参谋长,你看今天有多少骑兵?”
  “有三四千吧!”叶剑英回答。
  向导老李说:“你如果再到拉卜楞之,还有四天路程。今天遇到三四千骑兵,越往前走,骑兵越多,进入游牧区,会有更多的骑兵跟着你。所以不能走那条路,应该转弯走大路。两天就到
俄界。”
  叶剑英想:是啊!五六百骑兵都难对付,如果更多的骑兵,我们怎么对付得了!到拉卜楞去还有四天路程,他不打你,跟着你也难缠得很!
  随后,军委领导同志都陆续到了。叶剑英向他们汇报:“这里出现树木,说明靠近甘南了,我建议改变原来行军计划,不走拉卜楞了,在这里转弯走大路,部队停止前进。”
  听了叶剑英的报告,几位领导部表示同意,但要等毛泽东来再议一议。
  程世才派了两个营出去打粮,缴获了好几头牛和几匹马。把敌人骑兵赶跑以后,又获得了许多牛羊。叶剑英问程世才:“程军长,今天搞了多少牛羊?你们留多少?”
  程世才一一作了回答。
  叶剑英又说:“你们部队走在前头,自己少留点好不好?咱们分配东西不要忘记党中央啊!”
  经叶剑英这么一提醒,程世才立即派人给党中央送去一头犊牛。第二天秦邦宪见到叶剑英高兴地说:“老叶,昨天你们送头牛,我们吃了一餐饱饭,谢谢你们。”
  先头部队第二次打粮,带回一个四川人。这人是个风水先生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活动。少数民族迷信风水,盖房子朝东朝西都要请风水先生看看。由于这个风水先生经常在这一带活动,对此地的道路、地形、居民、给养都比较了解。叶剑英找这个风水先生再次调查去甘南的道路。
  “红军,你们想走哪条路去甘南?”
  “我们计划从拉卜楞走。”
  “你们为何走那条路啊!从这里爬过山去不远,就是甘南了。”
  风水先生与向导老李的意见不谋而合。
  毛泽东等同志到了班佑,叶剑英向毛泽东等报告了先遣部队行军情况。他根据调查的情况提议:一、照原计划去拉卜楞还有四天路程,均为草地,沿途敌人骑兵很多,不易对仇二、这里按近大路,占领包座,翻过山就是甘南了。我们应在这里轮弯。”
  毛泽东很赞成这个意见:“好!我们就在这里转弯。”
  随后,右路军向巴西、阿西、包座、俄界前进。
  叶剑英就是这样完成了开路先锋的任务,给红军开辟了穿过草地之路。
  一九八○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党,程世才遇到八十高龄的叶剑英,上前握手问好。叶剑英兴致勃勃地说:“世才同志,还记得吧!过草地时我们那个向导真解决问题,不然我们连方向都找不准!”
  程世才接过话:“叶帅,你是我们的先遣司令,领导我们顺利地走出了草地。”
  这两位当年的草地探路者,都呵呵地笑了。

胜利到陕北

  俄界会议之后,一、三军团改编为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林彪任副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兼第三纵队司令员,王稼祥、杨尚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
  叶剑英率第三纵队北进途中,看到一个十多岁的小孩,试探地问:“小朋友,这里到哈达铺还有多远?”小朋友回答“不到十里路。”在这个地方能见到听懂汉话的小孩,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两个多月,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同老百姓根本讲不通话,行动非常不便。到了哈达铺,看到有汉族群众,就方便得多了。
  到哈达铺后又往那里去呢?按照俄界会议决定,北上红军经过甘东北,以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路线,取得苏联的帮助,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创造一个根据地。但具体路线如何走,一时众说纷纭。一天,叶剑英看到部队缴来的一张国民党报纸,上面有一条消息,是报道“国军”进攻陕北红军胜利的新闻。从消息中可以看出,刘志丹的部队不少。根据地也不小,而且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叶剑英赶忙问总政治部的白军工作部部长:“拓夫,你看看这篇报道,刘志丹在陕北搞革命,他们的根据地还不小,力量也可观,你是陕北人,一定晓得陕北的情况,快讲给我听听。现在我们三个方面军在原来的根据地都呆不住了,长征了。刘志丹还能在原地坚持,说明陕北的群众是好的,没有群众基础不可能做到。红军的力量也不小,我们到他那里去吧!你看怎样?”
  贾拓夫是陕北神木人,听他这样一说,又看看报纸,高兴地说:我们陕北是个闹革命的好地方,群众生活很苦,迫切要求革命。“群众基础好,又加上穷乡僻壤,可以和反革命势力进行周旋。”
  他们俩接着议论起来:
  “刘志丹靠自己的力量能坚持这么久,而且还打胜仗,很不容易。我们去了后,力量就更大了。”
  “陕北群众生活很苦,要求革命,是个很理想的根据地。明末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就是陕北人。现在刘志丹在那一带很有影响,人民群众拥护他。”
  ……
  当天下午,叶剑英把那份报纸拿给彭德怀着。彭德怀看完报纸,顾不上同叶剑英商量,拿着报纸就去找毛泽东。
  彭德怀回来,兴奋地对剑英说:“你提供的报纸很重要,老毛和中央其他同志已初步决定,到陕北去靠刘志丹。”
  中央决定到陕北去是非常英明的,那里是老根据地,有刘志丹、徐海东的部队,又接近抗日前线,如果走宁夏或河西走廊,会有不堪设想的后果。在决定去陕北的问题上,叶剑英又为党当了好参谋长。
  九月二十八日,支队在班罗镇召开了军事政治干部会议。为了避免敌机的轰炸,会议在清晨五点就开始了。支队政委毛泽东、司令员彭德怀和党的总书记张闻天先后讲了话。他们说:“我们要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我们要会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的兄弟们去。……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的前线去!”并鼓励大家,“为着民族,为着使中国人不做亡国奴,奋力向前。”
  经过一天的休息和政治动员,第二天就出发了。叶剑英率领第三纵队在离通渭二十里路的一个村庄宿营。这里的老百姓对红军非常热情。指战员同前来欢迎的群众亲切交谈:
  “你们怕不怕红军?”
  “我们见过红军,徐海东的红军到过这里,可好啦!”
  “你们是徐海东的红军吗?”
  “我们是从江西北上的毛泽东、朱德的红军。”
  毛泽东、朱德的名字就这样开始传到周围的村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跑到部队驻地,这个问:“你们怎么走的这样远?”那个问:“你们在路上打了多少次仗?”指战员耐心地宣传党的政策。群众也帮助部队杀鸡宰羊,烧水做饭,军民关系呈现一片新气象。
  次日上午向通渭前进,只有二十里路程,为了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叶剑英决定沿途组织军事演习。演习的内容是对空防御和打敌骑兵,参加演练的部队主要是干部团。有许多群众跑好几理路观看部队演习,看到精彩处,不断咋舌鼓掌。演习完毕,队伍已靠近通渭城。为了预防敌机轰炸,他命令部队跑步进城。十点钟,敌人的飞机来到时,部队早已进入了安全地带。
  通渭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县城,城墙是用黄土堆成的。城内除了几十家做小买卖的以外,其余都是农民,总共约二干居民。为了通过西兰公路,部队在这里休整一天。一方面进行政治动员,另一方面检查群众纪律。晚上各部队会餐,并组织文艺晚会。叶剑英主持的第三纵队的文艺晚会会场,就设在通渭县城外的河滩上,工兵营塔了一个临时舞台,会场周围贴着五颜六色的标语。下午六时敌机不会来了,各部队纷纷涌向会场,把事先准备好的饭菜也挑到河滩上。第三纵队参谋长张经武宣布开会,全体指战员高唱国际歌,叶剑英、杨尚昆、邓发都讲了话。战士们兴高采烈,一边吃一边谈笑,有的高声大喊:“司令员请来我们这里,我们有红烧肉。”“参谋长请来我们这里吧,我们有白切鸡。”叶剑英杨尚昆、邓发等各级军政指挥员,到各个伙食单位,表示慰问。娱乐晚会上,原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李克农,以及红军有名演员黄兴等都登台表演了节目,表现了官兵同乐利指战员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翻过六盘山,路过白杨城,越过吃水困难的杨家园子,到达环县。叶剑英和第三纵队在铁脚城宿营。铁脚城听来是个城名,但总共只有十多户人家,十几个窑洞,据当地居民说,铁脚城是古代战争遗留下来的名字。这一夜,部队全部露营。
  离开铁脚城,部队开始上山,山高约十里,当队伍走到山上时,追赶的敌军骑兵也到山下了。部队吃午饭,敌骑兵陆续向止坡上集中。彭德怀、叶剑英站在山头上,研究敌情,商量对策。山下不断传来稀稀落落的枪声。彭德怀用望远镜观察敌情之后,叶剑英接过望远镜又看。富有战斗经验的彭德怀,一把将叶按倒,正在这时,一颗子弹从叶的头上呼啸而过。“好险哪!”解放以后,
叶剑英他还曾多次对身边工作的同志说:“彭总救过我的命!”两位军事领导人从敌人的冷枪和兵力对比等全局分析,估计敌人是孤军怕歼,不敢紧迫。他们要求部队迅速前进。敌骑兵果然没有敢
追,红军安全到达老爷山宿营。
  老爷山有个古庙,砖石结构,叶剑英的司令部就设在这里。据说该庙在周围百十里有点名气,善男信女常来参拜,终年络绎不绝。庙中只有一口储水窖,这个窖没有泉源,靠雨水流进去,水量有限,所以红军一到山上就派战士守卫控制水窖,接伙食单位的人数分配用水,每个人平均一茶杯。部队爬了十多里高山,大家都渴得要命,这一茶杯水,一到手就喝光了。煮饭没有水,叶剑英就让每个伙食单位派人挑粮下山做饭,做熟了再挑回来。山上住房少,水源缺,但为了防备敌骑兵偷袭,只好选在这里宿营。除纵队司令部和电台外,战士们全部露宿。平日求神念经的供台,变成了纵队司令部的临时办公桌。晚上,叶剑英、邓发、蔡树藩、张经武等就匝在供台脚下。每间庙堂,除了神的塑象外,都随着人。然而这样多的人住庙,对于泥塑象没有丝毫的损坏。当地群众无不称赞红军好。
  从老爷山向东,进入了陕北游击队经常活动的地方,群众对红军早有了解,所以欢迎的场面更为热烈。先头一、二纵队已进入吴旗镇宿营,第三纵队的后卫和收容队还未出发。这时敌人骑兵赶来了,并将三纵队后尾截去一段。叶剑英命令战士迅速占领有利地形,作好战斗准备。敌骑兵沿着水沟穷追,当敌人进入我火力网之后,步枪和机关枪一齐射击,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两边是悬崖陡壁,骑兵不能发挥作用,前面又受阻,只得放弃追击的企图,回头包围被截断的红军尾部。而被截的这两个红军连,是久经战场考验的战斗部队,他们在叶剑英的指挥下,利用地形阻击敌人,且战且退。直到天黑,主动撤出了战斗。
  十月十九日党中央和毛泽东率领的陕甘支队到达陕甘苏区吴旗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一方面军胜利结束了历时一年的长征。在这次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叶剑英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越过了千山万水,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他为党为中国革命又一次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者:陈力   

上一页  [1] [2] 


更多
免责声明: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站立即删除。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资料录入:开心轻轻    责任编辑:开心轻轻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