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抗日战争的第一阶段中(敌人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中),毫无疑义的敌寇是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方针。中国自鸦片战争〔1〕后已把老大腐朽的纸老虎戳穿了,以后接连着中法战争〔2〕、中日战争〔3〕、八国联军〔4〕、“九一八”事变,东北四省毫不费力的被日寇一举手而摆下。另由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束缚,国内政治经济的落后,政治上腐败的军阀封建割据的横行,亲日派的多年活动,对日寇侵略的不抵抗主义,美国的门罗主义〔5〕政策,英法在中国问题上对日寇的软弱妥协,这一切内在外在的条件,形成日本帝国主义视中国如其囊中物,大有一举可全部覆灭中国之势。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开始时,企图在军事上一战而下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方针的历史根据。
(二)日寇为实现其战略方针所采取的手段是:在正面集中兵力准备其绝对优势的物质条件与技术条件,长驱直入直捣我中心城市,应用卡内、色当〔6〕战争的经验,采取包围战术,企图歼灭我军主力而后作城下之盟。但由于日寇的兵力不够,中国的坚持抗战与兵力数量上的优势,八路军在华北、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展开了广泛的运动战与游击战(虽然日寇在开始作战时由于中国军队的防截战术、拯救战术而收到了一些效果,但基本上说来敌之指导作战的中心思想,即应用“卡内”、“色当”经验包围歼灭我主力军之企图,是根本失败了的),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等各种条件,敌速战速决的方针是早已被打的粉碎无余了。日寇军阀前曾自吹可以三个师团横行中国,做着一举而消灭中国的梦。但在我抗战的四年中,业已趋于惨败的境地,不得不变速战速决为长期作战。日寇对战争的命运和前途日益渺茫而不可测了,甜密的梦一变而为噩耗的预兆了,这是就敌之在正面作战方针而言。
(三)至于敌之在后方即我之沦陷区,它的战略方针恰恰是采取了与正面相反的方针,也就是战略防御的方针。这是因为:第一,为长驱直入,必须确保其后方联络交通线。第二,我国主要城市虽陷落敌手,而其他次要城市与广大乡村仍控制在我手中,并在战略上向敌后采取猛烈的积极的攻击,这就使得敌人不得不把相当数量的兵力来放在后方,来对付我进攻并维持其交通。在这一阶段中,敌在战略上基本上虽是防御的方针,而在战术上却也采取了积极进攻的战术,如对晋东南、晋察冀的大围攻等。这些“扫荡”、围攻主要是企图以积极的进攻来达其消极的防御目的,以一部兵力的积极动作达其抽调主力增加到正面的企图,以主动来弥补其被动。因为消灭我军才能达其防守的目的,才能确保交通联络的安全。
这些战术上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其本质上,一方面是因敌之兵力不足,而又不能不以相当的力量用在后方,维护其交通线;一方面是我在敌后虽举行了无数次英勇进攻战斗,而我力量还弱,还不能在整个战略上起决定作用。这样就形成了在第一阶段中敌后敌我战争之特点:在战争的全局上说来,敌我在战略上都包含有两个不同的方向,即战略上的进攻与防御,战略上的防御与进攻。如果我们不了解这点,就不能正确地了解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造过程,华北敌后游击战争广泛展开的条件,它对正面作战配合中的伟大意义与作用,就不能把握第一阶段中敌我在战略特点上的全面性。
二、在第二阶段的特点
(一)在第二阶段中敌寇的战略特点,是由正面的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敌后的战略防御转为战略上的进攻。其表现是敌寇由华中抽调大批兵力增到华北,进行其所谓“治安肃正”〔7〕的“讨伐”和“扫荡”。在第一阶段中,敌寇虽然集中兵力长驱猛进,占领我国的国都南京与全国中心大城市武汉,但在其后方华北,却只能束缚在点与线的局势下。这一现象的持久对于敌寇是大大不利的。这一现象非但对敌寇的后方安全与交通联络构成极大威胁,而且对于国小物贫的日本,开发、利用华北资源实现其“以战养战”,也是大大不利的。这就迫使敌寇不得不停止对正面的深入,转移兵力增到华北敌后,企图由点线的占领变为面的占领,以求得打下支持长期战争与“以战养战”的基础。我八路军、新四军之在敌后积极活动与广大民兵游击战之兴起,前有我军阻其进,后有我军拊其背,这一前后受敌、前后夹击的形势是任何敌人都不易支持的。
(二)敌人对其后方进行大规模的“扫荡”,由战略的防御转为战略的进攻是必然的现象。其理由已如上述,但敌人在华北的“扫荡”,其方式也有其特点,我且分为两个时期来说(正确与否另行讨论)
(1)先说第一时期的特点:
第一,敌寇在其战役的组织上与战术的特性上,一般是采取合击长驱直入,先占领摧毁我抗日组织与指挥中心的所在地。
第二,占领我军所控制的主要县城与市镇。
第三,寻求我主力作战,企图聚歼我主力于某点。
第四,主要合击点指向我军的抗日根据地与我主力军所在地。
这一时期敌人对华北只有点与线的占领。敌后广大的地区与很多的城市都控制在我军手中,一般的主要城市为抗日积极活动的中心地。这些地区及其周围的各种抗日工作最有基础,敌探汉奸最难活动,对敌威胁打击最大。这就迫使敌寇不得不采用以上这种战术手段来达其目的。
这样的一个疾风暴雨的“扫荡”,在各地都差不多是一样的,很短的时间就告结束了。敌寇满以为在其所谓空军的“铁帚”所到的地方,在其优势兵力的集中使用下,在迅雷不及掩耳的分进合击下,我军与抗日势力必为其一鼓荡平,势难再起。这样,华北的广大领土与人民即可任其盘据与奴役。殊不知这一如意算盘是打错了,我军并没有为敌人所歼,反而在反“扫荡”中给了敌人以许多严重的打击;各地抗日运动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激昂与深入。事实的结论是敌人的计划失败了,不是完全失败最小限度也是大部失败。
第一时期急风暴雨的大“扫荡”很快即告结束,而转入第二期的“扫荡”了
(2)在第二期的“扫荡”中,敌之一般的特点是什么呢?
第一,敌寇确实地巩固其占领城市,增设各小据点,以这些主要的、次要的据点作为核心向外扩展其占领区,求得由点而变为面。
第二,恢复与增修交通线,封锁交通线与河海,以图割裂、缩小与孤立我每个根据地,便于敌之兵力转移运动与进行资源的掠夺,实现其“以战养战”的阴谋。
第三,特别强化了对我各抗日根据地经济的大破坏政策。如每次“扫荡”中特别着重地组织了放火队来大烧大杀,使我各根据地陷于饥寒的困苦状态中;另一面敌人实施了经济封锁来配合其烧杀的破坏政策,使我根据地内农产品与工业品,尤其是军用品难于供给。
第四,积极地扩大伪政权,使其帮助敌寇进行军政两方面的进攻,加强其“以华制华”的毒计。
第五,强化宣抚工作,使其军事进攻与政治进攻双管齐下,软硬兼施,瓦解我军,收取民心。此地来一个大烧大杀,造成人民的流离失所,而别处又来一个收容难民,救济难民,以示“皇军”的“恩典”。
第六,利用中国封建落后的迷信团体,如“红枪会”、“六离会”〔8〕等等,与抗日势力对立。
第七,采用了分化、挑拨抗日军内部团结政策,如在抱犊崮“扫荡”时,先向国民党军打招呼说,皇军这次专来打八路,与贵军无干,贵军速往他处。敌寇专门打八路军、新四军,而对别的军队采取缓兵的手段,以便对我各个击破。
(3)敌寇战役战术的特点在其“扫荡”部队的组织上与装备上也采取了新的手段:
1.“扫荡”平原地的部队,主要是利用摩托,增大其机动能力与速度,在火力上一般地加强了炮兵的火力和集团装甲车、坦克车(所谓地上活动堡垒的使用)。
2.“扫荡”山区的部队装备轻便化,加强轻炮与曲射炮,尤其掷弹筒的使用。
3.在部队编组上,守备部队与讨伐部队的分工(一种是偏重于防守据点的,但在行动上并不是绝对的),据点部队与截堵部队的分工,愈加明确。
4.强化了化学兵器的使用。在我不断地打击下,敌兵员损伤甚大,攻击精神日益衰退等,强化其化学兵器的使用以助其威,成为必然的手段。
5.敌军与伪军的混合使用。敌人每次出动“扫荡”多杂以伪军,一面补其兵力不足,壮其声势,一面造成中国人与中国人的对立。如把此地伪军调别地,使其脱离与地方人民关联,便于忠心的为敌服务;对伪军在人民中恶感太深者,即故意缴枪,以收买人心。
敌寇在华北战略战术的演变及其特点*
(4)敌之“扫荡”区分:
一面由于敌之兵力不足,不能同时在各地进行普遍“扫荡”,一面由于我机动力量发展不平衡和敌后地区广大,敌之“扫荡”一般说来有其规律性:
第一,一般的是先“扫荡”平原地而后山地。
第二,先“扫荡”主要城市及重要交通线地区。
第三,先“扫荡”我抗日工作最先进的地区,而后及于落后区。
第四,对平原地的“扫荡”多是在“青纱帐”下去以后的期间。
第五,是敌之兵力重新调动接防的时候。
第六,一种是敌之有计划有准备的主动的“扫荡”,一般为时较长,地区较广;另一种是敌之被动“扫荡”,即受到我军打击与吃亏后专门来报复的,这种“扫荡”一般为时较短,区地较小。
(5)“扫荡”的连续性与残酷性:
敌人开始“扫荡”的时期,因为刚安设据点,我之活动地区大,交通不便,情况不明,敌人合击点距离较远,组织一次“扫荡”是比较费劲的,所以“扫荡”与“扫荡”间隔时间一般比较长。后敌安设据点、增修公路,使我之活动地区缩小,敌之合击点距离缩短,对我军情形及地形亦较明了,故每次“扫荡”与“扫荡”间隔时间也缩短。敌之“扫荡”也可说是愈来愈紧,有的地区是频繁不休。敌之“扫荡”与我之反“扫荡”,其残酷性也日增无已。在我反攻阶段未来(按整个的抗战局势说来),敌我力量未起绝对变化以前,敌后敌人之“扫荡”与我之反“扫荡”会连续下去,会愈来愈紧的。
(6)敌以游击战来对付我之游击战:
敌人想以正规兵团的战法来消灭我之游击战,是一种幻想。象虽大,但是叫它对付一个猫子的时候,它并不能取得胜利,反会吃亏的。何况拿一个象来对付无数的猫子,其胜负之分不言自明。敌人总结教训后,也深深知道了这点。所以他们就想出了一套以敌之游击战来对付我之游击战的办法(这也可说是敌人在战术上的一个转变)。这一套办法(战法)的特点是什么呢?
第一,抓住我之弱点,攻我之不备。
第二,分兵防堵各要点,缩小我活动转移区,并由远距离以急行军的姿态向我袭击。
第三,利用夜间接近我军住地(或阵地),在拂晓前布置包围完毕。拂晓后开始攻击。
第四,故意走曲折道路,迷惑我之视听,对我进行包围袭击。在袭击中着重打击我指挥机关。
第五,以多次外围小合击,先扫清我外围活动的小部队,并防止我主力向外围转移,迂回我于内线,最后集中兵力多路的向心的猛击我主力所在地,企图聚歼我于一地区。
第六、以小部队向我佯攻,主力设伏在我军可能的退路上,企图突然进行袭击。
第七,对村落战强调毒化(因敌兵攻击精神差),并以装甲车、汽车、坦克车作正面的卫击。
注 释
*这是徐向前一九四一年在延安作的一次军事报告的提纲,收入本书时作了必要的文字修订。
〔1〕鸦片战争,指一八四○年——一八四二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又称“第一次鸦片战争”。
〔2〕中法战争,指一八八四年——一八八五年法国侵略中国的战争。
〔3〕中日战争,指一八九四年——一八九五年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又称“甲午战争”。
〔4〕八国联军,指一九○○年由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的侵华联军。
〔5〕门罗主义,指一八二三年十二月二日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的对外政策,主要内容是:宣布任何欧洲强国都不得干涉南、北美洲的事务,否则就是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
〔6〕 色当,法国东北边境的城镇。
〔7〕 治安肃正,指侵华日军为保持占领地的安定,而确立的作战基本原则。“肃正”一词,不仅指日本侵略军对我国的军事侵略,同时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侵略。
〔8〕红枪会、六离会,均为民间的封建会门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