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起,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止,历时约4个半月。这场以“保卫大武汉”为口号的大规模战役主要在武汉外围展开,日军前后投入武汉作战的兵力达35万余众(是时,日本全国陆军的总兵力约90万人),中国参战的部队则更达130个师,约100万人。整个战事从长江沿线展开,扩及大别山麓,赣北南浔铁路以及武汉近郊,纵横数千里。会战时间之长、 参战兵力之多、规模之大,是八年抗战期间任何一次战役所不能比的,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7月29、30日,在日军的凶猛进攻下,北平、天津相继陷落。8月13日,日军又大举进攻上海,8月14日,国民党政府在日本重兵压境和全国抗日怒潮的推动下,正式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中国军队于淞沪一线血战3个月,至11月12日,上海失守。上海沦陷后,国民党政府于11月20日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但国民党的军政机关并未立即西迁入川,而是首先转移到了武汉。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政院、监察院、外交部、财政部等部门以及主要的党政军首脑要员们均移驻武汉,武汉遂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与文化中心,成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也转移到了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乃至于全世界关注的焦点。1938年2月,蒋介石发表《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称“广大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两个条件,就是我们抗战必胜的最大武器。”“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胜负;是以众多的人口来和敌人决生死。……我们现在与敌人打仗,就要争时间。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这就是被称为“以空间换时间,以小胜积大胜”的长期抗战战略。1938年3月29日,武昌珞珈山麓,国立武汉大学宋卿体育馆内,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这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这次为期4天的会议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提出了国民党政府抗战时期的内外政策,这份后来被中国共产党批评为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纲领,虽然表现出单纯的政府和军队抗战的倾向,缺乏真正动员全国各界各阶层人民,实现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勇气,但毕竟也表示了国民党政府坚决抗战,并在一定程度上开放民主的决心,在当时对于鼓舞士气,振奋民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抗日战争进入到以保卫大武汉为中心的武汉抗战时期。对此,当时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中共代表周恩来在亲自为《新华日报》撰写的社论中指出:“武汉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是大革命北伐时代的最高峰,现在又是全中华民族抗战的中心。”“全中华民族之爱国各抗日党派,应该宣誓:使中国不再闹分裂,使统一战线永远的巩固和发展下去,使大中华民族永远地团结起来,一直达到抗战胜利,建国成功!”“辛亥、北伐、抗战,这三个历史时期,将造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时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3厅厅长的郭沫若在他的名著《洪波曲》中如此写道:“武汉三镇,自北伐以来,在刀光剑影下已经窒息了整整十年”,“沉睡了十年的武汉,仿佛在逐渐地恢复到它在北伐时代的气息了”,“武汉三镇的确是复活了!”6月12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以醒目标题发表题为《保卫大武汉》的社论,号召武汉人民,积极地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为着保卫大武汉而参加前线作战。所有愿意参加敌人后方活动的青年战士迅速组织起来,英勇地到敌人后方去工作。6月27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发表《抗战一周年纪念宣传大纲》,正式提出了“保卫大武汉”的口号。7月5日,毛泽东等七名中共参政员在《我们对于国民参政会的意见》中提出,要“动员军力人力财力物力来保卫我们军事政治经济交通中心的大武汉”。7月7日,第9战区司令长官、武汉卫戍总司令陈诚在为抗战周年纪念日所作《以全力保卫大武汉》一文中指出:“保卫大武汉,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今日武汉已成为第三期抗战中最重要的据点,这里是我们雪耻复仇的根据地,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今日全国民众,尤其是在武汉的每个军民,应当激发最大的同仇敌忾心,人人都下定与武汉共存亡的决心,来守住这个重要的国防堡垒,必能给予敌人以致命的打击,造成将来决战中极为有利的形势。”7月6日至15日,第1届国民参政会在汉口召开,会议确定了“抗战到底,争取国家民族之最后胜利”的基本国策,并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必以坚强不屈之意志,动员其一切物力人力,为自卫,为人道,与此穷凶极恶之侵略者长期抗战,以达到最后胜利之日为止。”8月9日,武汉三镇各界人民举行声势浩大的“保卫大武汉”歌咏大游行,在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指挥下,游行群众齐声高唱由郑律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曲作者)作曲、沙旅•尔东作词的《保卫大武汉》,激昂的歌声响彻在武汉三镇的天空:热血沸腾在鄱阳,火花飞迸在长江,全国发出了暴烈的吼声,保卫大武汉!
武汉是全国抗战的中心,武汉是今日最大的都会,我们要坚决地保卫着她,像西班牙人民保卫马德里。
粉碎敌人的进攻,巩固抗日的战线,用我们无穷的威力,保卫大武汉!
“保卫大武汉”的战斗首先是在武汉的天空打响的。1938年2月18日中午,武汉城区响起了尖锐的空袭警报声,日军驱逐机26架掩护轰炸机12架正向武汉飞来。驻防汉口王家墩机场的中国空军第4大队代大队长李桂丹率29架苏制E-15、E-16战机升空迎击,在武汉上空与敌机英勇激战,击落敌机14架。其余日机狼狈逃窜,未能进入武汉市区投弹。中国空军损失飞机4架。大队长李桂丹、分队长吕基淳、飞行员李鹏翔、巴清正、王怡5位勇士血洒长空,在这次战斗中英勇殉国。“2•18空战”是武汉抗战时期的首次空中大捷。战后,武汉市2万民众举行空前大游行,庆祝空战大捷,并沉痛追祭5位为国捐躯的忠勇“飞将军”。
2月23日,中国空军与苏联志愿空军混合编队使用CB-2型轻轰炸机由武汉起飞,首次出击位于台湾松山的日军机场,炸毁日机18架后,安全返航。
3月12日,中国飞行员汤卜生驾驶单翼普式侦察机,低空飞入已被日军占领的南京上空,飞谒了中山陵,使南京同胞眼见中国空军还在祖国领空巡卫。4月29日是日本的“天长节”,也就是日本天皇裕仁的生日。日本空军计划在这一天用对武汉三镇的狂轰滥炸作为他们向天皇祝寿的献礼。中国空军从几天前击落的日本侦察机获悉到这一重要情报,提前进行了作战部署,将中苏两个战斗机大队由南昌调到武汉准备迎战,并在战术上预作了安排。果然,这一天,日军出动了36架96型重轰炸机,由12架驱逐机掩护,分多层编队,偷袭武汉三镇。中国空军健儿和苏联志愿空军早已严阵以待,出动了2个大队67架战机实行拦击,在武汉上空5000多米与敌机展开了激烈的空中格斗。中国机群起飞后,以E一15式战机诱导日战机脱离轰炸机群,以E一16式战机痛歼日轰炸机,得手后,中国机群又联手攻击日战机。一时间,“自武昌以至黄冈上空,漫天焰火,均属被我击坠之敌重轰炸机残骸”。第4大队的9架E-15飞机,在武昌上空迎击敌机,开战仅仅5分钟,中国少尉飞行员陈怀民抓住战机,率先击落一架敌机。随后5架敌机发疯似地围过来,向他集中射击,陈少尉的战机中弹受伤,操纵不灵。此时,他本可以跳伞求生,但是,年轻的空军少尉陈怀民却作出了一个令天地为之变色,令敌寇为之胆寒的选择,他驾驶着心爱的银鹰,高速向一架敌机冲去,在一声巨响中,与敌同归于尽。英雄的壮举激励着他的战友们英勇战斗,“4•29”空战,中苏两国空中健儿共击落日机21架,其中战斗机1l架,轰炸机10架。中国空军损失飞机12架。“4•29空战”不仅是武汉抗战期间,也是全国8年抗战时期最激烈的一次空战。陈怀民烈士的鲜血洒在武汉的蓝天,为中国空军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史诗。战后,武汉各界在汉口总商会举行隆重追悼大会,悼念陈怀民等在空战中英勇殉国的空中勇士。中共中央和八路军的代表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送来一副挽联:“为五千年祖国英勇牺牲,功名不朽;有四百兆同胞艰辛奋斗,胜利可期。”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赋诗缅怀英烈,写下“舍身成仁同归尽,壮烈牺牲鬼神泣”的诗句。蒋介石也为武汉空战牺牲的烈士送了挽联:“搏斗太空,非成功即成仁,无负十年教训;死生常事,惟为国不为已,永怀万古云霄。”陈诚送的挽联是:“海外播英名,御气排云,争显龙城飞将勇;天空奋神武,粉身报国;何须马革裹尸还。”于右任送的挽联是:“英风得天地,壮气作山河”。
抗日战争之武汉会战
抗日战争之武汉会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6 16:42:21
免责声明: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站立即删除。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资料录入:烟灰缸 责任编辑:烟灰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