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世界对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属性有不同的认知,但中国自己一定要冷静分析目前的发展态势。黄艺姝/插图
中国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属性
“发展中”就像一个万米长跑,前几圈跑得快,并不代表后几圈也跑得快。长跑主要靠耐力。而且在途中,也保不齐有人会暗中使绊,让你摔一跤
“中国GDP总量终于世界第二了!”日本媒体从去年开始就一直担心的预想情况,终于变成在他们看来酸涩的果实。
在中国成为GDP总量世界第二之前,国际社会上各种质疑中国发展中国家属性的声音就已然四起。面对质疑,中国该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国家属性?
8月17日,中国外交部广邀外交官、学者和媒体人士,举行了一场关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属性”的研讨会。会上,政策研究司司长朱宏海说,“对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要重视几层关系。比如要处理好人均GDP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系;要有忧患意识;防止把大国心态转化成小国意识;要建立中国自己的责任论。”
会后,记者联系了多名与会专家,就如何审视中国的国家属性、如何定位中国今后的国际地位展开探讨。
西方再度质疑中国身份
“从本世纪初开始,关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就被讨论了很多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袁鹏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那么这一次,又是什么新的因素点燃了各国对中国发展中国家属性的置疑呢?
袁鹏说,这其中有一些必然因素,也有一些偶然因素。“根本原因有两个。第一,中美两国实力对比发生微妙变化,由此导致相互的战略心态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在美国的自信心有所下降,挫败感有所上升。而中国的自信心有些上扬。第二,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有关。美国要从中东向亚太转变,安全战略从伊拉克战争转向阿富汗重建。可见,美国就是冲着亚太而来。除此之外,‘天安号舰’事件等也是偶发因素。”
正如袁鹏所说,美国反恐从伊拉克转向阿富汗,国务卿希拉里此前在越南宣布高调返回亚洲、介入南海事务等,都是美国调整其全球战略重心的表现。
中国前驻英大使马振岗也注意到了中美两国战略心态的转变。“从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势头。美国国内对中国恐惧的力量开始占上风,在某种意义上认为中国是对美国比较大的威胁。经济危机及后经济危机的政治经济发展形式、国际体系的发展形势使美国一部分人对中国的担忧被放大了。”从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质疑中国变强硬了,质疑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乃至中国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
定位自身,也换位思考
“什么是中国的国家属性?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天生大国。”马振岗说。
在马振岗看来,所谓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是说中国当前的GDP人均水平与巴基斯坦、菲律宾相当。中国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要看到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社会上并不吃香。因为国际上对社会主义的防范非常严,中国不可能被平等地对待。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天然的大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着重要影响。
而袁鹏在马振岗总结的三个属性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条——“中国是迅速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
崛起中(RISING)和发展中(DEVELOPING)在英文中都是现在进行时。发展主要是一个平稳的过程,而崛起就有些超高速发展、最后一圈冲刺的意味。“虽然中国在崛起,但是是在一边发展一边崛起。所以说中国的基本属性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判断得到了国内部分学者的认同。但是,在近期处理一系列外交事务上,中国被西方一些国家评价为“太傲慢,太自信”。比如美国航母去年10月也曾经到黄海参加军演。但今年,当美国宣布这一决定时,却遭到了中方的强烈反对。这让很多美国人感到意外。
“我们要从过度自信回归到一个比较平和、理性的心态。”袁鹏建议。
一个平和的心态,不光表现在冷静看待自身上,也表现在理性面对他者对自己的判断,甚至“误判”上。
“对于国家属性,要自己定位,同时也要考虑他者对我们的定位。比如18岁时,你以为你还未成熟,但别人已经把你当成人看了。虽然中国还在成长过程中,而且成长得还不稳定。但我们既要对自己的发展状态有清醒的认识,又要意识到全世界已经把我们当发达国家来看了。这二点都要作为对外事务中考虑的因素。”袁鹏说。
和平崛起也要锻炼肌肉
当然,中国并不是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别人误判我们,而我们又暂时无力扭转时,只有踏踏实实做好眼下的事。毕竟,现在发展进入一个爬坡阶段,弄不好还会滑下来。所以更要一步一个脚印。”袁鹏的话语重心长。他把“发展中”比作一个万米长跑,前几圈跑得快,并不代表后几圈也跑得快。长跑主要靠耐力。而且在途中,也保不齐有人会暗中使绊,让你摔一跤。“要充分估计这些因素,发展才会走得更稳。”
邓小平曾经提出,21世纪50年代中国将达到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最近,国内外一些人觉得这个目标太保守了,但袁鹏认为,“把目标定得谨慎一些更好。”
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中国同时还面临着军事现代化的问题。在西方看来,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就是非和平崛起的表现。但袁鹏不这么认为。“过去,由于我们一直在高喊和平崛起,浪费了很多向国外充分解释的机会。其实,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饭量大了,也想多练练肌肉了。但在西方看来,这是潜在的挑战。今后中国要适应各种身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要多与国外沟通。”
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发达强国沟通?袁鹏认为,要做两方面解释。“一是阐明我们并没有打破国际秩序,而是采取了融入的方式。另外,也要用行动回应。不管国外多么把我们当作一个发达国家看待,我们都要先把国内事情处理好,做出符合我国利益、也符合周边地区利益的事。”
树立“中国式责任论”
何茂春认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为发达国家时,一般有5个层面的标准,一是经济学解释,二是媒体解释,三是法学界的解释,四是国际组织的解释,五是主要外交伙伴的解释。在这五种解释中,真正权威准确的是国际组织的定位。因为通常这些国际组织在制定定位标准前,都要倾听非政府组织和相关专家的意见。
目前,世界上各主要国际组织都没有把中国列为“发展中国家”。 “WTO不把中国当发展中国家来过渡,联合国不把中国当作发展中国家来援助,欧盟不把中国当作发展中国家来普惠。”何茂春总结道。
面对各国家和组织对中国“发达国家”的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专家一致认为,不管别人如何界定我们,中国都应该承担起更多的作为大国的责任。
“不能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就不肩负全球责任。关于全球责任,中国这些年一直在做。我们肩负的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国际观所决定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责任。比如在朝核问题、伊朗问题的解决上,还有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中国都履行了很重要的责任。”袁鹏说。
当然,中国所承担的责任并不都是,也没有必要完全按照美国或其他国际组织所期望的那样去做。而这,往往招致了一些带有嫉妒色彩的尖锐批评。
比如在此次对巴基斯坦洪灾的援助上,美方就声称“中国等国援助太少。”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上,美国等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在阿富汗重建上,美国希望中国发挥更多的维和作用……
今后,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的继续上升,世界上的“中国责任论”将会越喊越响。——不过,西方强加给中国的“责任”和我们理应承担的责任并不等同。
未来,中国该如何更好地履行大国责任?
“中国不光要在经济上崛起,更要在文化上崛起。在参与国际新的游戏规则制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大国对中国的要求,更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要求。另外,中国人在心态上,不可以再以过去的穷国、弱国自居。而要把自己当作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发展中国家中承担最大国际责任的国家之一来看待。” 何茂春说。
和“简单的发展中国家”说再见
目前,世界上按照经济发展的程度,主要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种。而何茂春认为,发展中国家又可以细化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太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如果照此划分标准,中国应该算是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尽管目前,在外交上中国依然坚持是发展中国家的主张,但也有观点认为,这个定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何茂春指出,“中国处在一个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阶段。实际上,现在的中国既不是一个简单的发展中国家,也不是一个发达国家。正因此,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把中国当作发展中国家来对待,也没有一个国际组织把中国当作一个简单的发展中国家来援助。”
何茂春建议,中国人要有点“强者心态和比较有远识的看待国家发展的眼光。”
具体来说,对于今日中国的境遇和地位,中国要有新思想、新思维。“我们很快就要成为真正的领导大国。有一种推测认为,12年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20年后是美国的两倍。如果真的实现,这个时间是很短的。到了那时,还能说中国只是个发展中国家吗?中国不是‘愤青’,中国正在成熟。所以我们更加需要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