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9月8日消息:河北安平县最近被“指标”绑架了。它不得不隔三差五地拉下电闸,任由它的居民不时陷入没有电、没有水、没有红绿灯甚至没有医疗的困境之中。但这座县城却能振振有词地说出它的苦衷,本年度节能6.6%的指标,它在前6个月只完成了0.9%。
换句话说,一个小小的数字,把这座县城里人们的生活一下子搅乱了。如果你这几天去过那里,就能看见许多并不正常的现象。普通人为了应付长时段的停水而买下大塑料桶,却没法保证冰箱里的食物不会坏掉;医院的墙上贴出了停电时间安排表,人们只能祈祷自己不要在那段时间发生意外;连发电机也成为热销的商品……
手忙脚乱的安平县居民正成为“指标”造成的又一批牺牲品。他们中的多数人未必知道这个指标是如何确定的:它是不是在仔细考量这个县城的具体情况,并在现实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这座县城有没有能力完成它?这座县城应不应该牺牲居民的正常生活来保证它的实现?
我们无法对“节能”这个意图本身提出质疑。事实上,节能正成为我们越来越认可的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节能应该在什么程度上,以什么方式进行。如果节能的代价是牺牲民生,问题似乎就没那么简单。
节能无论如何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牺牲一个群体的生活幸福乃至生命安全来实现这个目标,是否违背了它的本意?
现在讨论这个问题也许为时过晚。对安平县的管理者来说,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完成这个指标,否则就要承担这个指标不能实现所可能带来的后果:来自上级的批评、惩罚,以及可能因此被阻塞的升迁之路。
现在看来,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完成,即使这可能让他们所管理的这个县城里所有居民都蒙受长期的不便。这符合我们的一贯印象:指标是强硬无情的,它一旦确立,就很少顾及它所影响到的人们的具体生活。
长久以来,这个叫做“指标”的东西,悄悄地在我们身边游荡。它无处不在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却又不那么容易被逮住。这一次,发生在河北安平县的闹剧,只是让它暂时、清晰地在阳光下显形。
指标本身并不是坏东西。它的逻辑十分清晰,即:确定一个合理的、可量化的目标,并通过一系列努力来实现这个目标。但无数例子证明,当这个量化的数字成为不可动摇、高于一切的标准时,它就容易变得僵硬、无情乃至暴戾。为了绿化指标,人们种上根本无法存活的植物充数;为了经济指标,人们不惜篡改数字;交通警察以指标来判断自己是否要实施处罚;如今,在安平县,为了指标,连普通人的正常生活也被绑架了。
我们必须反思,这个社会是不是过分依赖指标的有效性,而忽视了它可能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当一个数字所涉及的,是一群具体而复杂的人的时候,管理者尤其应该警惕,他们必须设法保证这群人的具体生活不被冷冰冰的数字所抹杀。
迷信用指标去管理一切,尤其是管理民生,意味着把人看做毫无感情、毫无爱憎的机器,意味着把人视做表格上的数字而不是多姿多彩的生命。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观念,安平县的官员才能以指标的名义,轻率地拉下电闸。他们看重数字,却忽视了这个数字下面所涵盖的成千上万人的具体生活。
国家发改委已出面表态,称安平县的做法不符合相关要求。我们也无意把所有责任都归于该县的管理者——当然,该县有必要向公众解释,前6个月未能完成节能任务究竟是因为指标本身过高,还是他们的工作失职。但更重要的是,确立这个指标并监督这个指标执行的人,以及所有在制定、执行各种指标的人,都有必要仔细检视自己的工作,以防止更多人的生活被指标扰乱甚至毁掉。
这个社会理应从一味追求和依靠指标中跳脱出来,开辟一些其他的方向,找到一些更人性、更亲切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