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军旅同心-旅游自驾-军旅文学 >> 武隆自由行 >> 驴友武隆 >> 正文
不能忘记 (印象武隆)
作者:游客原创 文章来源:武隆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1-10 13:41:31

  相隔几年再次体验仙女山的灵山秀水、空雾苍茫的天然景观及壮美的原生态容貌,感觉与几年前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听说新增了又一景观(印象武隆)我们慕名而去。随着呼呼嚷嚷的观众人群随波逐流进入了到演出会场必经的隧道长廊,隧道两旁不时变换着仙女山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风景名胜及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特色文化展播,音乐会主场是以原生态U形状地貌天然打造的,气势磅礴。舞台延伸至看台,看台又融入舞台,演员与观众零距离接触,幽静的夜幕伸手不见五指。音乐晚会在主持人悦耳动听的开场白中拉开序幕,以濒临消失的川江号子为主题,采用丰富多彩的故事形式再现了一代又一代川江纤夫和以江水为伴,江船为家的真实生活。

印象武隆

  演出在一片静雅的气氛中开始......

   “嘿呦呦,嘿呦”声声的呐喊把寂静的夜空击的粉碎,悲壮的纤夫号子像脚下潺潺流水,带着旧时代的血滴泪痕,又像冲锋陷阵的号角,让万山群峰震撼发颤。穿过无垠的深谷,透过慢慢的黑夜,皱纹纵横的沧桑面孔写满了心酸,写满了凄怆,写满了岁月的峥嵘、人世的沧桑。他们用血肉之躯拖动着沉重的生活,用赤裸的躯体与坦荡的胸怀拜祭着苍天,船舷纤绳深陷进光着的躯干,号子声里含着断断续续的痛楚,汹涌的波涛荡漾着无奈的伤感,留在了沙滩也埋在了人生的边缘。

  一束强光照射在老者身上,讲诉着江船几代人贫困的纤夫生活,早上吃土豆、中午吃马铃薯、晚上吃洋芋。纤夫身上三件宝,头帕、腰绳和短裤。纤夫想着把挣到的仅仅能够糊口的一点点口粮早点带回家,望穿双眼的妻子站在江边上,盼望着能够听见丈夫纤船的号子声,骨瘦如柴的儿女呼喊着爸爸……爸爸早点回家……我饿啊……。

印象武隆

  “这一条江,这一片天,父亲的船开满了我的童年”父亲的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江上,数十名人乃至上百人的纤夫赤身裸体,口中不断变换地吼着各种纤船号子缓缓前行。纤夫成天浸泡在水里劳动,穿着衣服很不方便。过去的衣服布料都是家机布料,用麻或绵织成。衣服被水打湿后裹在身上很重,过河时又要被水缠绕,拉纤走不动。这种衣服被水浸湿后又很硬,拉纤时容易伤害皮肤。身体成天被湿衣服包裹着容易生病,而且一年四季行走在幽深的山间峡谷和激流险滩中,几乎与外界隔绝,所以纤夫索性不穿衣服。

  川江纤夫有时几天甚至几十天,不论炎炎烈日的盛夏或是寒风刺骨的冬天,“脚蹬石头手扒沙,风里雨里走天涯”坚硬的石头上留下了纤绳磨砺出来的一道道深深纤痕。千百年来不记其数的纤夫因疾病、因劳累、因饥饿而倒在了江里,让他们的父母妻儿永远的期盼、等待……。

印象武隆

  “我的父啊我的母,出嫁才知道父母的苦”一个婆婆和小姑娘,用重庆方言哭诉着船家女儿出嫁时的故事。哭嫁是一哭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二哭命运,哭自己命苦,嫁给拉船的江上人,因为纤夫的命没个准儿,说不定哪天就被汹涌的江水吞进去,连个尸身都收不到。尽管如此,江船女儿出嫁时只可以在结婚这一天哭的,哭过之后,就结束了父母膝边撒娇的少女时代,就要自己当家作主,全心建设一个新家庭,继承父母吃苦耐劳的品德,尽一个做妻子的本分,照顾丈夫,做一个温柔贤淑又坚韧顽强、又不忘追求幸福的纤夫的女人,孝敬公婆,勤俭持家,秉承传统、生儿育女,和丈夫同进同出,吃在江上住在江上,和丈夫一起过着患难与共的日子,风里来、浪里去,不离不弃,生死相依。再难的路再大的苦也是坚韧不拨挺胸走过。按照土家族人的风俗:“不哭不发,越哭越发”。土家姑娘出嫁那天不仅自己要哭,还有众姊妹以哭伴喜。“月儿弯弯照华堂,女儿开颜叫爹娘,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哭嫁歌”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土家族女性集体长期创作的结晶,既反映了土家族原始婚俗和社会变迁,又闪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

印象武隆

  《太阳出来喜洋洋》最有震撼力的纤夫拉纤川江号子大连唱。几个主唱来到观众中间,开阔、敞亮的男高音展示着巴渝男儿的豪爽,现场的观众朋友也随着主唱敞开歌喉,再加上现场的杵舞整齐而又壮观,让在座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跟着音乐的节奏动起来。“车车、闪闪、绳子、和短裤”就是纤夫拉纤时身上所有的物件。拉纤是不能穿衣服的,江上情况千变万化,江水一会儿平一会儿凶,有时候一个大浪打过来,还会被江水卷进去,那就没命了”。老者平淡朴实的讲说充满了画面感,我仿佛看见了老者带着一群人和愤怒的江水搏斗,江面上激荡着雄浑有力的川江号子。而现场的舞蹈则把这一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聚光灯打在一群年轻的男演员身上,他们浑身健硕的肌肉在聚光灯下更具川江汉子的力量美。他们在以纤绳为背景的波涛中挣扎、前进、后退、翻转与恶劣的江面环境作斗争,累得筋疲力尽,依然坚持、坚持,所有的纤夫坚持着、坚持着,终于战胜了汹涌澎湃的江水,拉出了缓缓移动的船--------灯光下,只见一艘船从遥远的江面缓缓驶来,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终于靠岸。

  主持人悦耳动听的声音再次敲击着我们的鼓膜。1968年,机动船代替了人拉船,中国船舶进入了机动船时代,1997年,趸船装上了发动机,人拉船的时代彻底离开了我们。刚刚靠岸的船只又缓缓的离我们远去,消失在看不见的天幕之中,消失在时空隧道里,那种劳作景象虽然消失了,但父辈留下的气息和血脉不应消失。尊重先辈、尊重我们文明的脉络来源,就是尊重历史,尊重我们的记忆。文明的传承是民族繁衍的根基。当年那些拉纤的纤夫也老去了,有的已经作古,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在茶余饭后哼唱着曾经飘荡在川江上的号子……纤夫,现在还有11位纤夫健在,其中川江段仅存8位。他们已经成为了历史,他们的号子成为了历史,他们身上的三件宝也已成为了历史。曾经活跃在川江上的汉子们, 曾经在江上挥洒青春、汗水、热血的川江汉子们,似乎也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但是,他们曾经唱遍巴渝大地的川江号子,却久久的回荡在江上、回荡在每一个巴渝人的心里。而今川江号子作为一种文化、作为巴渝人勤劳、勇敢、坚韧的象征,却只有为数不多的人了解,听着老者那渐渐远去的叹息,心里多了一丝遗憾、牵挂、和感动。远处在回荡……忘了吧……忘了……忘了…… 忘了……,可分明听见另一个声音在说:“大山,你要记得!云彩,你要记得!江水,你要记得!”仿佛又听见历史在说:“别忘了……留住吧……留住啊……留住,留住川江号子,留住一种文化、留住一种信念。今天,我们是川江号子的见证者,我们更应该怀着责任,怀着敬意,不为留恋,不为传承,为的是知道我们的历史,为的是不要忘记我们的血脉,哪怕为之献上几声无力的呼喊……。


更多
免责声明: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站立即删除。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信息录入:烟灰缸    责任编辑:烟灰缸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