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的梦总是零零散散而又模模糊糊的,那天老兵搬了新家的第一个晚上,第一次睡在装修一新的新居卧室中时,却做了一个令他自己也感到了非常惊讶却又非常清晰的梦.
梦是这样的,他的母亲身上还是穿着那件被水洗得淡淡发白的长到腰漆间的蓝布对襟衫,他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母亲身上的那个蓝布衫,还记得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常常用小小的手牵着母亲那宽宽的衣襟,随着母亲到园子中的菜地去摘豆角,到果园里去摘果子,到邻里家去串门.
母亲离开他去世已经五十多年了,关于母亲的梦已经越来越少了,只是有时偶尔间,在濡隐江南无数楼台的烟雨迷蒙的清明的细雨中,他会蓦然地想到远在迢遥的北国的那个依山傍水的小小的山村前,母亲站在村口的老村边,眼睛一直望向逶迤远去的古道,轻轻举起一只手,默默地送他远去时的情景.那在风中急促抖动的随风飘起的蓝布衫,和母亲那只一直轻柔举着的手,是母亲留在他记忆里的最后也是最隽永的印象.
在那些辗转奔波的岁月里,无论是秋雁南归,霜染层林,还是风雨雷电,亦或是雪压莽原,在他的面前总是会时常出现母亲那在风中抖动的蓝布衫和那一只一直默默举着的手.后来在无论醒着还是梦着,他总觉得那只举着的手上,有一双母亲永远瞩目遥望着他的背影的双眸,那眼神从离家那天起一直投射到他所走过苍茫岁月的每一个深深浅浅的足迹中间.
战争.茅屋鸡鸣.秋水长天.在不断的行军和宿营中,岁月像一棵长出了无数枝叶的树,随之就如一棵落叶去无痕的树.在那些抱负满腔壮志满怀的日子里,他几乎没有想到过,他的母亲在浓浓的硝烟和一望无际的一直伸向天边的波涛般的山峦面前有着怎样的期盼.他也从未想过,在自己的脚下有哪一条路可以通向生他养他的那个依山附水的小山村,可以通向举着一只手一直遥望着他的母亲的身旁.
岁月并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的遥远漫长,沉雾渐渐散尽,雷声远去了,战争结束了,当他站立在人民军队整齐的队列中时,当他站在军用卡车上时,当他背负着全新的希望踏进国防大学的大门时......透过茫茫的夜色,穿过迷离的人群,他看到的是那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的淡淡的蓝蓝的梦幻般的黎明.
当他踩着永远的正步走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当他在某座楼房内刚要进入梦乡的时候,他第一次听到了大海那轻轻柔柔却又沉沉的声音.那声音从此整日整夜地萦绕在他的耳边,都和他的梦融合浸润在一起,这里他分明感到那海的声音仿佛是那双眼睛,仿佛是那只手.那一刻他清楚的感知到,在他身边轻轻抚慰他入睡的,并非那遥遥的涛音,而是他那久已音信杳杳的母亲,而是母亲那只有他才能感觉到的缓缓的包容着无限深情的呼吸.
还记得他刚懂记事起的所能记得的第一件事:小小的他生病发着高烧一直不退,当天黑时,看不到希望的人们已经把昏迷不醒的他捆进了谷草,准备扔出门外时,是母亲发了疯一样地从人们手中把他抢了回来,整夜整夜地坐在他身边,直到他终于重又睁开眼......他看到了一串又一串串从母亲眼角扑簌簌滚落下来、那些些透着昏黄的灯光滴落在他面颊上的泪珠,几十年来,一直和母亲灯光下的身影叠在一起,留在了他的心底.
母亲从来没有说过如何如何的爱他,但每当秋风刚起,门外院边那棵高大的白杨树叶开始发黄飘落的时候,她就会坐在门边,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的缝着他过冬的棉衣.每当春风吹指,燕儿归来的绵绵春雨洒来时,她又会早早的把做好的面点和煮熟的鸡蛋,放在小篮篮中,挂在他睡觉的那铺土坑的一角......
战友们已经进入了疲惫的梦中,那回绕在他耳边的涛声,却使他难以成眠.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把一封写好的信投寄了出去.终于,他盼到了叔叔从那个遥远的小山村寄来的回信.叔叔在信上告诉他说,当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
母亲不在了,他便没有了回他那个小山村,再回那个远远的后院,再看到那棵老枣树的后屋那半边白色的石灰墙的老屋去的勇气。后来又过了好多年,人们才告诉他:母亲生命的最后一息的那些日子里,既不向别人求助,也从不流一滴眼泪.当有人问她,你那么多子女,你想哪个?我哪个都不想.这就是母亲的回答.人们还告诉他,母亲说这话的时候,眼睛却一直望着村前那条通向远方的土路.她的子女们都是踏上这条土路让她送走离她而去的.
又是许多年逝去了,母亲的印象已渐渐淡漠在记忆的深处了.可是就在他因为工作的需要迁进北京的新家的第一天晚上,母亲却在他的梦中出现.当他梦醒之后依然清晰地记得,母亲的身上仍然穿着那件蓝布对襟长衫,站在一间已经被烟熏黑的梁上挂着许多蜘蛛网的快要倒塌的茅屋里.那间屋子有点像他家旧居中的北屋,却又不是.母亲平时总是不多说话的,她就是真的饿了,别人问她饿不饿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不饿.而当她真的感觉到冷时,别人问她冷不冷,她也会回答:我不冷.可是这次母亲出现在她梦中时,却对着他说:我好冷啊!
再后来,他把这个梦告诉了在老家工作的侄子,侄子知道后,很快按照当地的风俗,请民间的纸匠扎了一些豪华的房屋,带着香烛,带到了他母亲的坟地上烧了.
侄子的这一做法,给他带来了一些慰藉.可是自那以后,他就一直在想:为什么母亲会在他移居北京的第一个晚上出现在他的梦中,并且在炎炎的夏季说她很冷呢?是不是人们在日渐富裕的和平生活中,也在灵魂中滋生出像战争年代那样对亲情的麻木与冷漠呢?
而他再也不敢有那样的麻木.为了他的母亲,为了那些生活在穷乡僻壤在夏天依然会感到冷的,曾经以她们的生命哺育过我们的许许多多的母亲们,除了向她们烧纸豪宅之外,他在想,他还应该为她们做些什么呢?
他能清晰深切地感受到母亲的那只扬起在风中的手依然在注视着他,注视着他向前走的每一步.
梦是这样的,他的母亲身上还是穿着那件被水洗得淡淡发白的长到腰漆间的蓝布对襟衫,他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母亲身上的那个蓝布衫,还记得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常常用小小的手牵着母亲那宽宽的衣襟,随着母亲到园子中的菜地去摘豆角,到果园里去摘果子,到邻里家去串门.
母亲离开他去世已经五十多年了,关于母亲的梦已经越来越少了,只是有时偶尔间,在濡隐江南无数楼台的烟雨迷蒙的清明的细雨中,他会蓦然地想到远在迢遥的北国的那个依山傍水的小小的山村前,母亲站在村口的老村边,眼睛一直望向逶迤远去的古道,轻轻举起一只手,默默地送他远去时的情景.那在风中急促抖动的随风飘起的蓝布衫,和母亲那只一直轻柔举着的手,是母亲留在他记忆里的最后也是最隽永的印象.
在那些辗转奔波的岁月里,无论是秋雁南归,霜染层林,还是风雨雷电,亦或是雪压莽原,在他的面前总是会时常出现母亲那在风中抖动的蓝布衫和那一只一直默默举着的手.后来在无论醒着还是梦着,他总觉得那只举着的手上,有一双母亲永远瞩目遥望着他的背影的双眸,那眼神从离家那天起一直投射到他所走过苍茫岁月的每一个深深浅浅的足迹中间.
战争.茅屋鸡鸣.秋水长天.在不断的行军和宿营中,岁月像一棵长出了无数枝叶的树,随之就如一棵落叶去无痕的树.在那些抱负满腔壮志满怀的日子里,他几乎没有想到过,他的母亲在浓浓的硝烟和一望无际的一直伸向天边的波涛般的山峦面前有着怎样的期盼.他也从未想过,在自己的脚下有哪一条路可以通向生他养他的那个依山附水的小山村,可以通向举着一只手一直遥望着他的母亲的身旁.
岁月并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的遥远漫长,沉雾渐渐散尽,雷声远去了,战争结束了,当他站立在人民军队整齐的队列中时,当他站在军用卡车上时,当他背负着全新的希望踏进国防大学的大门时......透过茫茫的夜色,穿过迷离的人群,他看到的是那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的淡淡的蓝蓝的梦幻般的黎明.
当他踩着永远的正步走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当他在某座楼房内刚要进入梦乡的时候,他第一次听到了大海那轻轻柔柔却又沉沉的声音.那声音从此整日整夜地萦绕在他的耳边,都和他的梦融合浸润在一起,这里他分明感到那海的声音仿佛是那双眼睛,仿佛是那只手.那一刻他清楚的感知到,在他身边轻轻抚慰他入睡的,并非那遥遥的涛音,而是他那久已音信杳杳的母亲,而是母亲那只有他才能感觉到的缓缓的包容着无限深情的呼吸.
还记得他刚懂记事起的所能记得的第一件事:小小的他生病发着高烧一直不退,当天黑时,看不到希望的人们已经把昏迷不醒的他捆进了谷草,准备扔出门外时,是母亲发了疯一样地从人们手中把他抢了回来,整夜整夜地坐在他身边,直到他终于重又睁开眼......他看到了一串又一串串从母亲眼角扑簌簌滚落下来、那些些透着昏黄的灯光滴落在他面颊上的泪珠,几十年来,一直和母亲灯光下的身影叠在一起,留在了他的心底.
母亲从来没有说过如何如何的爱他,但每当秋风刚起,门外院边那棵高大的白杨树叶开始发黄飘落的时候,她就会坐在门边,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的缝着他过冬的棉衣.每当春风吹指,燕儿归来的绵绵春雨洒来时,她又会早早的把做好的面点和煮熟的鸡蛋,放在小篮篮中,挂在他睡觉的那铺土坑的一角......
战友们已经进入了疲惫的梦中,那回绕在他耳边的涛声,却使他难以成眠.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把一封写好的信投寄了出去.终于,他盼到了叔叔从那个遥远的小山村寄来的回信.叔叔在信上告诉他说,当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
母亲不在了,他便没有了回他那个小山村,再回那个远远的后院,再看到那棵老枣树的后屋那半边白色的石灰墙的老屋去的勇气。后来又过了好多年,人们才告诉他:母亲生命的最后一息的那些日子里,既不向别人求助,也从不流一滴眼泪.当有人问她,你那么多子女,你想哪个?我哪个都不想.这就是母亲的回答.人们还告诉他,母亲说这话的时候,眼睛却一直望着村前那条通向远方的土路.她的子女们都是踏上这条土路让她送走离她而去的.
又是许多年逝去了,母亲的印象已渐渐淡漠在记忆的深处了.可是就在他因为工作的需要迁进北京的新家的第一天晚上,母亲却在他的梦中出现.当他梦醒之后依然清晰地记得,母亲的身上仍然穿着那件蓝布对襟长衫,站在一间已经被烟熏黑的梁上挂着许多蜘蛛网的快要倒塌的茅屋里.那间屋子有点像他家旧居中的北屋,却又不是.母亲平时总是不多说话的,她就是真的饿了,别人问她饿不饿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不饿.而当她真的感觉到冷时,别人问她冷不冷,她也会回答:我不冷.可是这次母亲出现在她梦中时,却对着他说:我好冷啊!
再后来,他把这个梦告诉了在老家工作的侄子,侄子知道后,很快按照当地的风俗,请民间的纸匠扎了一些豪华的房屋,带着香烛,带到了他母亲的坟地上烧了.
侄子的这一做法,给他带来了一些慰藉.可是自那以后,他就一直在想:为什么母亲会在他移居北京的第一个晚上出现在他的梦中,并且在炎炎的夏季说她很冷呢?是不是人们在日渐富裕的和平生活中,也在灵魂中滋生出像战争年代那样对亲情的麻木与冷漠呢?
而他再也不敢有那样的麻木.为了他的母亲,为了那些生活在穷乡僻壤在夏天依然会感到冷的,曾经以她们的生命哺育过我们的许许多多的母亲们,除了向她们烧纸豪宅之外,他在想,他还应该为她们做些什么呢?
他能清晰深切地感受到母亲的那只扬起在风中的手依然在注视着他,注视着他向前走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