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近影。陈双维摄
身材高挑、军姿挺拔、清爽干练,还未开口,快乐就写在脸上。说起话来,满屋子都是她的笑声……
刚刚从高原发射场归来的第二炮兵某基地大学生士兵王晓丽,可爱中透着自信和成熟,俨然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兵。
2009年12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大四学生王晓丽应征入伍,开始进入记者的视野。两年来,从清华园到“砺剑园”,从南国密林到大漠戈壁,从主攻1号手到“最后的王牌”。王晓丽加入了党组织,戴上了一枚金灿灿的军功章。关于她的采访笔记,已经写满厚厚一本。每每翻读,记者总是禁不住感叹:这个“女一号”,真阳光!
激情如火
第一次采访王晓丽,是在新兵连。
还没等主角登场,一群女兵就哗啦啦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别看她文弱白净,可干啥都起劲儿。”在战友们看来,王晓丽浑身血液就像烈酒一样,一点就着。连队干部问谁会指挥唱歌,她第一个站出来,结果手势根本不合拍,下面乱成一锅粥。指导员实在看不下去,从身后抓住她的两只胳膊,像提溜木偶似地教她,才算勉强过关。
参加新闻点评,王晓丽总是抢着举手。有时站起来却不知说啥,只好把看过的内容简单复述一遍,经常闹个大红脸。
吃饭时间到了,她变着法子站到队伍前头,为全班“抢”来一盆馒头。姐妹们见状哭笑不得:“这哪是打饭,分明是打仗嘛……”
王晓丽抿嘴一笑:“当兵就得有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的拼劲儿!”
队列训练,踢正步是王晓丽的“短板”。白天铆足劲练,夜里还加班加点。一天,班长杨秋容查铺时发现她的被子隆起“小山丘”,掀开一看,王晓丽正躺在床上练抬腿。“被子有重量,这样练效果更好。”班长乐了:“你呀,真是当兵的料!”
在姐妹们眼里,王晓丽总是激情四射、风风火火。按她的说法:“来部队可不是图享受的,为啥不轰轰烈烈当个好兵”。
军营是另一所大学,但这里没人去热衷时尚和明星八卦,没人攀比服装品牌……王晓丽说,在军营,她体验到一种蓬勃向上的如火青春。
王晓丽想当好兵,更想当打仗的兵。进入女兵发射分队,她离实现理想更近了。
团长问她想学什么专业,她反问“什么专业最难”。得知发射单元指挥长已有人选,她就选择了难度次之的1号手。
1号手负责导弹测试、发射、控制,单是在“发射前30分钟前准备”阶段,就要熟练掌握50多个口令、90多个动作、上百种现象。接过密密麻麻的电路图学习“跑电路”,王晓丽顿时傻了眼,在学文科的她的眼里,这就像一幅外星版的“清明上河图”,一点也看不懂。
她没有气馁,一切从零开始。白天跟老兵见学跟训,晚上自己加班加点练,王晓丽像拧紧发条的时钟。专业理论强化,每天要背记数百个数字、字母和知识要点;练习跑位,一天下来相当一次10公里长跑;实装操作,上车下车把脚腕都跳肿了……
紧打猛拼2个多月,王晓丽终于赶上了训练进度,并在以后的专业考核、对抗比武中3次夺得第一名。从此,战友们加封她为“女一号”。
一默如雷
新兵下连,王晓丽分到机关公勤队。整天和首长打交道,爱笑的她,不敢再笑了。
收发报刊、端茶送水、整理内务、打扫卫生……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一切都要求静悄悄地进行,王晓丽只能选择沉默。
机关楼、空调房,“白领”生活,远去了“金戈铁马”,黯淡了“鼓角争鸣”。渐渐地,她有些怅然若失:身在军营,为何感觉离军营这么远?
多少次在梦里,她回到了快意酣畅的少年时代。下河摸鱼虾、上树掏鸟蛋。拿着弹弓练射击,端着玩具枪打冲锋。多少次在脑海里,她一遍遍地想象,自己也能像“红色娘子军”“女子特警队”那样,当一个打仗的兵……
那天,王晓丽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向领导提出申请:到基层连队去,到艰苦地方去。
消息传开,家人强烈反对,同事好言相劝,但都没有动摇她的决心。
2010年8月17日,王晓丽离开机关来到某基地训练团。那里,有我军第一支女兵发射分队,她要成为一名能够托举导弹飞天的战斗女兵。
报到第一天,她就换上久违的皮靴和迷彩服。王晓丽为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残酷的现实再次让她安静下来。
由于晚来5个多月,原本就对导弹一窍不通的王晓丽,被战友远远地甩在后面。再过4天,部队就要启程驻训,战友们忙着筹备物资、检修武器装备,而啥也不懂的她只能站岗。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成了多余的人。
收起笑容,继续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王晓丽选择了前者。她借来操作规程,没日没夜地学习。开往驻训点的专列、环境恶劣的大漠,成了她默默攻读导弹专业的课堂。
10月,第三套女兵发射单元组建,王晓丽被确定为一名备份号手。有了属于自己的战位,她兴奋得一夜没睡。她说,那种归属感就像一名“板凳球员”能够上场比赛、一个流浪汉找到了新的家园。
没想到,第一次专业理论考核,又给王晓丽泼了一头冷水。54分,无情地暴露出她与一名合格操作号手的差距。
此后,王晓丽的训练劲头更足了。第二次考试,她考了98分。
盛夏,女兵发射分队仗剑出征,执行实弹发射任务。此时的王晓丽,已经由备份号手成长为正式号手。军列开了几天几夜,王晓丽一路欢声笑语。这一次,她终于有机会亲手按下点火按钮,听到导弹腾飞时雷霆万钧般的巨大轰鸣。
绚烂如花
王晓丽特别爱笑。
经过多次采访,记者发现,这既是她的招牌表情,更是她的阳光心态。
新兵集训时,有个安徽籍女兵,因为不适应军营生活经常哭鼻子。有一天吃完晚饭,她开始抱怨:“整天吃馒头,脸都吃得像馒头。”说着说着,就哭了。
“这可不行,消极情绪会传染。”王晓丽心里嘀咕着,赶紧把她拉到宿舍外,轻声劝道:“既来之则安之,开弓没有回头箭,要笑着走下去……”苦口婆心一番话,终于让女孩破涕为笑。
实装操作时间紧、任务重,一些战友们累得吃不消,王晓丽就变着法地“寻开心”:今天讲个笑话,明天画个漫画,后天唱段“变调”黄梅戏,逗得大伙儿乐翻天,疲劳与艰辛在谈笑间“灰飞烟灭”。
战友们说:笑,成了王晓丽的符号。有人善意地给她起了个外号:“笑面虎”。王晓丽笑呵呵地说:“这是在表扬我呢,生活中笑口常开,训练中虎虎生风嘛。”
其实,王晓丽并不是没有“烦心事”。不同的是,她从不把它们挂在嘴边、贴在脸上。每次给父母写信,她总是报喜不报忧。直到有一次,她把寄给同学的信错寄到了老家,父母才得知真相。“问罪”电话打过来,她仍笑着宽慰父母:“女儿好着呢,这点苦累比当年考大学差多了。”
记者问她:“你这么做不是难为自己吗?”
王晓丽自有一套理论:“我笑他们就笑,有时候硬着头皮笑,笑着笑着就成了开心的笑。”
今年7月,女兵发射分队首次执行实弹发射任务。发射前一天,王晓丽所在的发射单元被宣布为备份单元。这意味着,如无意外,她们将与发射第一枚导弹失之交臂。
消息传来,大家的情绪顿时跌入谷底。王晓丽首先打破沉默,微笑着劝慰战友:“没什么、没什么,备份单元是最后的‘王牌’,我们是最棒的!”
战友们抬起头看着她,发现泪水已在王晓丽眼里打转。那一刻,她们才明白,其实王晓丽更有理由痛苦,作为1号手,不能按下点火按钮,她比任何人都难受。
“晓丽说得对。我们应该振作起来,微笑着走向发射场。”发射单元指挥长张芳芳拳头一挥,把大家带到训练场,继续挥汗如雨。
第二天,王晓丽起得特别早,召集大家穿上最干净的迷彩服,把皮靴擦得锃亮:“我们要以最好状态、最佳形象完成备份任务。”
旭日东升,霞光满地,备份单元女兵英姿飒爽,动作娴熟,战斗状态出奇地好。
发射前15分钟,耳机里传来“待命”指令,操作终止。记者明白:王晓丽与发射导弹无缘了。她跳下发射车,面向远处的另一块发射场坪,含笑伫立。那里,一枚乳白色导弹直指苍穹,即将腾空而起。
激动人心的“零秒”时刻终于到来。和着指挥员的发射指令,王晓丽心里默念:“点火!”同时,将两个拇指对在了一起。发射成功了!那边,女兵们欢呼雀跃;这边,王晓丽也高兴地跳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