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f81.net/dv6/dispbbs.asp?boardID=42&ID=33634&page=3
寄给前方父亲的见面照(往事追忆)
这张照片我估计是摄于1952年6、7月间的山东兖州,因为我3月份出生,户口上的出生地是兖州,而且照片上的我只有三四个月大,一身热天打扮。
照片上抱着我的是母亲,她1941年参加八路军,一直做后勤工作,1956年转业,当年28岁。
站在旁边的是大姐,她当时大概6岁,因为战争年代动荡不安,大姐、二姐和三姐就一直被寄养在农村老乡家里,看她那身农村打扮就知道,她刚被从农村接来,二姐三姐是以后才陆续接来与家人团聚的。
当时,父亲所在作战部队早已打到南方去了,后被改编为军委炮兵第9师,驻札在福建厦门一带。
据说远在千里之外的父亲,由于一连生了3个丫头,听说终于喜添男丁,高兴的不得了,想见又见不上,就叫母亲拍了这张照片寄去。那时不象现在,照相还是件比较奢侈的事呢!
父亲和战友们看见照片后,都喜得合不拢嘴了,尤其是我右手那个“六六大顺”的手势,更让人们稀奇。热心的战友们就张罗着给孩子起名字。但大家肚里的文化水都不多,一连贡献了许多象什么“铁柱”啊“钢蛋”啊之类的名字,都被父亲一一婉拒。父亲决定亲自为儿子起个响亮的名字。但他自己也不大在行,因为3个丫头的名字都是农村老乡给起的,但儿子不能再……我长大后听他说,为了给我起名字,他两宿没睡,扒遍了当时搞到的所有报纸。参考着报纸,联想到全国基本解放了,可以过安稳日子专心搞建设了,于是就给我起了个他自认为最响亮的名字:建国!
谁知那时的父母对下一代的期待竟不谋而合了,以至于叫“建国”的泛滥成灾,随便一耧一大堆。我上初中时,班里叫“建国”的最多时达到了6个,至于全国嘛,少说也得有个几万十几万吧。一个时代的期望,一个时代的烙印!
由于军人不能随身带孩子,我满周岁后,就进了炮9师后勤幼儿园。我随着幼儿园辗转半年多,才到达福建厦门与父亲相聚。在幼儿园里,我和小朋友们都过着半军事化生活,每年春节才能回家一次。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我满5岁,全家人才真正团聚,这时我才知道,我原来竟有3个姐姐和2个弟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