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链接地址:http://www.f81.net/dv6/dispbbs.asp?boardID=42&ID=38923&page=2
儿子小名嘎嘎。直到现在,背着人我们还是叫着他的小名。无论儿子多大了,在父母亲眼里,他总还是个孩子。可是当初谁能想到,我的嘎儿子踏上了从军之路。
(一)毕业入伍
儿子是99届本科生,就读于重点大学医学院,五年寒窗,于2004年毕业。自从取消了大学生国家包分配的制度以后,就业问题就成为一道人生难题摆在了毕业生及其家长前面,当然也摆在学校面前,毕业就业率亦成为学校综合评价指标之一。一般而言,在毕业前一学期甚至一学年,此时多是实习阶段,莘莘学子便已无心向学,纷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寻找就业门路。我们家里既然有了这么一位大学生,自然也加入了谋业大军。
在儿子即将毕业的关口,我却在异地他乡“打工”呢。我想回家,想
先生说到做到,经常和我通电话。因此,我知道了工程建设的进度和一般概况:
1月份,学校将“推荐材料”寄往部队。
2月份,大部分毕业生已经签定了就业协议书。为了保险,儿子参加了本地几家医院举办的招聘考试,但是一直没有签定就业协议。学校有这样的政策:5月份以前可以重签就业协议,只须交纳2500元费用。儿子有些沉不住气了,他想先签下地方医院,待部队来了准信以后再毁约重签。他的同学有人走了这条路。但是先生的执着占了上风,他坚持耐心地等待,这可是工程的基础部分啊。
3月份,部队派人到学校外调、政审,然后又带领毕业生去当地最权威的大医院体检。待一切合格后,同时签定了学校方的“就业协议书”和部队方的“供需协议书”。
5月份,儿子获得《医学学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6月份,学校有关部门将儿子的学籍档案材料寄往部队。
终于,先生来电话,用大功告成的口气对我说:“回来吧。儿子不久就要去部队了,你们母子好好处处,以后就不可能天天闹在一起了。”在他眼中,我和儿子的相处都是在戏闹呢,只有他是家庭的顶梁柱。当然,在我眼中,也是如此。
我回家时,正好赶上了儿子学校的毕业典礼和演出。儿子作为年级的文艺骨干,有4个节目:独唱、对唱、朗诵和舞蹈。为了这台晚会,儿子特地去做了美发造型,将那三千烦恼丝染成棕栗色,很时髦很欢快错落有致地覆盖在不再为就业苦思的头颅上。这是我看见过儿子最酷的形象了。
(二)整装待发
走出校门,儿子昔日同窗已纷纷走上了工作岗位,或者备战考研。儿子却要等到8月底去部队报道,尽管按照部队发来的通知他的“军龄”从6月31日起计算。
这段日子,儿子有过出去旅游的想法,我们没有同意。不仅仅是从经济上考虑的,我们还担心“天有不测风云”,毕竟那身军装还躺在军备仓库里呢。得知入伍以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军事训练,我们从儿子的专业出发,希望他能巩固才学到手的医学知识,建议他去市内某家大医院进修。但是儿子一听是“义务劳动”,不想去了,最多是去他那些已经忙得不亦乐乎的同学那里看望一下。他的同学倒是挺羡慕他这等悠哉游哉的日子。儿子无意识地不上临床,几个月以后竟然成为了一种预示拟或兆头。
也曾有过戎马生涯的我,深知部队容不得儿子那一头在毕业晚会上出尽了风头的飘逸长发,于是劝儿子再去修理一番。儿子舍不得那头秀发,一拖在拖,离出发的日子屈指可数了,终于痛下决心,找了一家大店,招牌是“美容美发专业设计中心”那一类的,价格不菲,将招摇了个把月的棕栗色又染回了乌亮的青色,并且理了个“小平头”。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儿子那头发就是不顺眼,倒不是因为看不习惯突然挨着头皮短了下去的“板寸儿”,那发式决不是军人的模样。我只好亲自带着儿子在马路旁边找了个简陋的理发小店,只花4块钱,三下五除二,就塑造出一个新兵形象。
接收毕业生部队的总队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了180多名大专院校毕业生,统一于9月1日报道,并选择了在昆明指挥学院集训。和我们离得很近的两个城市也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