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记者从仁化城口镇从发,沿着106国道向北行进。中午11时许,到达湖南省汝城县县城。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后,向湖南东南部的汝城县推进。 县史志办的主任介绍,红军当年在汝城行军作战16天,足迹遍及22个乡镇的200个村庄,进行大小数十次战斗,摧毁敌军碉堡百余座。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总共减员9700人,仅在这里就伤亡3000多人。战斗最惨烈的,要数延寿阻击战,红五军团后卫师在简家桥、寿水、下杨一线,拼死阻击敌军。敌人凭借强大的火力,夺取了制高点青石寨,向涉水过江的红军射击。顿时,一排排红军战士倒在江中,江水成了红色。在军团长董振堂等率领下,我军硬是坚守了3天3夜,终于掩护辎重队伍,顺利向岭秀、文明等地转移。当年41岁的毛泽东,经过汝城时曾在土桥镇黄家村宿营。 11月3日,记者从汝城县城出发,向北徒步8公里,来到土桥镇黄家寨村。在曹从英的家里,我们看到当年毛主席住过的房子,至今保存完好。曹从英说,毛主席当年来到我们家时,公公黄素轩搬到侧房,把正房让给毛主席住。她说:“这间屋子里除了一个沙发以外,其他都是当年毛主席用过的东西。毛主席在这儿一共住了两天,临走时送给我公公两袋麦子。他们前脚刚走,敌人就来了,拷问公公麦子是哪儿来的,谁在这儿住过?公公说麦子是他自己买的,没有什么人来过。敌人问不出名堂,才放过了他。"曹从英接着说:“可惜的是,我公公没有看到解放就去世了。" 史志办的同志说:“当年,像黄素轩家给红军提供帮助的人很多,有的借钱、借物、借屋,有的为红军挑水、煮饭、当向导、当挑夫,照料红军伤员。还有几百人,参加了红军。大部队过境后,群众又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伤病员,帮助掉队的战士返回部队。我们一个县,就出了两位上将,一位是李涛,另一位是朱良才。" 记者在濠头采访时,乡武装部长说,濠头乡无论是在国内革命战争中,还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庙前村是国家级革命老区,按照有关政策,全村有600多人免交农业税。 在采访中,记者真正感受到了老区人民的伟大和崇高。今天的汝城,城内高楼林立,市场一片繁荣。土桥镇党政办主任何霞说,镇上利用外来资金,建起了水泥厂和综合市场等。引进袁隆平院士的新成果——超级水稻,一下子就种了3万亩。永安村的一户,水稻亩产950公斤。镇里还整合几个村里的土地资源,搞生态农业园。对万亩土地进行退耕还林后,两年来初见成效。再过几年,就能改变“天晴三日一把刀,下雨三天一团沼"的状况。她说,我们也要向新乡人学习。弘扬长征精神,促进农村发展。 (2004年11月4日湖南汝城专电) |
来 源:《新乡日报》 |
难忘的除夕--来自长征路上的报道(100) |
<!-- 新闻作者 -->特派记者 高峰 义刚 赵山 |
<!-- 新闻内容 -->
远行的游子,把慈母的笑靥和牵挂盛满行囊。今天,当除夕的鞭炮声在滇山云岭凌空炸响时,当我们写出这来自长征路上的第100篇报道时,充满我们脑海的,是徜徉在节日海洋中的新乡。 2004年10月18日,从“红都”瑞金出发至今,已有112天。112天来,我们已经走过了8个省(市、区)、11个市(地)的31个县(市、区),行程3825.13公里。已经采发了11.22万字的文字稿件和93幅新闻图片。每一天,每一步,我们都行进在家乡人民关注的目光里。出发前,新乡的军地领导,为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授旗仪式,提出了要求和希望。从家乡出发时,报社领导又委派专人,把我们送到江西赣州市。他们帮助我们搜集长征史料,理解长征精神,规划长征报道,“扶上马,送一程”。我们到达遵义时,军分区和报社又派人专程前往看望。情深意切,关怀备至。平时,赵金德社长等领导,经常询问我们的行程。高国新总编等领导,对我们所写的《老山界历险记》等报道,多次提出表扬。娄娟等主任,十分关心我们的冷暖;焦亮等采编人员,发短信提醒我们注意身体。为了发好我们的稿件,有关主任和编辑费尽了心……家乡的父老牵挂着我们,不时有人打来电话,对我们的行动表示支持。郭忠政、张祥龙、徐启章、梁东成和许多未报姓名的市民,或来信、或捐款,或剪报,对前方记者殷切关怀。他们赞扬长征报道,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长征沿途的干部群众,对我们的行动也给予很多支持。在沙洲坝,瑞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亮得知我们要重走长征路,在“红井”旁举行出发仪式,为我们灌水壮行。我们背负行囊走在山间时,常有好心的老乡,提醒我们注意休息。为了赶路,我们匆匆而别时,他们的目光中,总是流露出关切之情。在云南威信,年过六旬的老诗人麦芒,带着我们走家串户采访红军故事,并送给我们每人一本他个人的作品集…… 今日长征路,依然路难行。我们经常早早起床,为的是能尽快到达目的地,尽早地介入采访,以便及时地写出和传回稿件;我们背负着20公斤的背囊,踏着水湿泥滑的山路,时常一天步行数十公里,脚破裆磨,水泡里套着血泡;经常地,我们忍受着孤独,在明月清辉下遥望北方,充满了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但是,一想起当年红军长征时的艰苦卓绝,想到家乡万千父老的企盼,想起我们的报道,我们的报纸,能够让您爱不释手,我们就有了无穷的力气。 今天,我们终于结束了甲申年的最后一次采访,回到了离家千里之外的住处。身体的疲倦,难掩我们对新年的憧憬;对家乡的思念,让位于因您的期待而产生的责任。“入春方数日,离家已两年。”远在“彩云之南”的我们,向全市人民拜年!祈愿我们的新乡,繁荣昌盛,鸡年大吉! (本报2005年2月8日云南威信专电) |
花之山 歌之海--来自长征路上的报道(102) |
<!-- 新闻作者 -->□本报特派记者 赵山 义刚 高峰 |
<!-- 新闻内容 -->
在苗胞热情的邀请下,记者跳起了芦笙舞。 高峰 摄 花山节,是云南威信县苗胞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花山节举办的时间,与春节同步。从正月初一开始,一般要举行3天以上。结束的时间,则各地不一。 距县城十多公里的扎西镇田坝寨,是一个苗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初三,他们都会举办一次花山节。今年农历正月初二,我们在当地一位老人的引领下,来到离田坝寨不远的一个小山包上。这里地势平坦,景色秀丽。环绕山包周围的各色彩旗,在微风的吹拂下飘曳不停。场地中央,竖着两根五彩斑斓的木杆,是花山节的标志——花杆。花杆立起后,花山节才算正式开始。以立杆顶部为中心,向八方伸出8条绳子,它们由颜色各异的小彩旗点缀着,鲜艳夺目,欢迎着八方来客…… 向客人敬酒,是苗胞迎客的隆重礼节,客人接受敬酒,主人就会满心欢喜。作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领受了主人的优待。三杯美酒入腹,飘飘然的感觉便上了心头。向我们敬酒的,是年轻小伙儿熊国,他是今年田坝寨花山节的组织者之一。熊国说:“负责组织节日的,过去都是长者,近年来,老人让了‘贤’,把‘权’交给了我们。但他们仍是顾问,我们有什么疑难提出来,他们就会出面指教。今年的花山节组织者,是寨民选出来的,将连续组办3届。年前,我还在深圳打工,尽管那里比较忙,但我不能辜负乡亲们的信任,还是回来办节了。” 中午时分,花山节正式开始。很多苗胞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拥来,不一会儿,整个花山节就成了欢乐的海洋。花山节内容丰富,项目众多。有唱歌、跳舞、游戏、斗鸡,还有体育竞技项目等,不同兴趣爱好者任由选择。在这些节目中,最引人入胜的是跳芦笙舞,这个项目参与性较强,能让人一抛烦恼,达到忘我的境界。随着芦笙乐曲奏响,外来的客人就会被苗族的姑娘和小伙儿们拉进场地翩翩起舞。一曲未终,一曲又起,每个人随时都可以加入。假如你舞技不高,美丽的苗族姑娘就会微笑着来教你。花山节上还有对山歌、唱情歌等节目。芦笙舞跳累了,你还可以一展歌喉。同时,众多苗歌高手也会令你大饱耳福。此外,花山节上还有猜谜语、象棋和扑克比赛等游艺项目。让你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节日的欢乐。 下午3时许,威信县的几位领导来到了这里。他们的到来使这里的氛围显得更加欢快与和谐。一位苗族老人握着他们的手说:“有党和政府支持,我们苗族的花山节,才能举办得这样红火呀!谢谢你们,多谢了。”在场的一位干部说,威信县苗族的花山节由来已久。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中断了20多年。198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花山节恢复举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花山节的原有色彩日益淡化。现在的花山节,已成为苗民一年一度丰富文化生活的节日,也是民族团结、互相交流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场所。每年的花山节,县里都要拨出经费予以支持。每年节日期间,县有关领导都要分头到各个花山节的现场看望慰问,与苗胞一起过节。 下午6时许,我们离开时,花山节现场依旧是万头攒动。汉、苗等各族同胞跳啊,唱啊,是那样的欢快和幸福。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他们美好的未来。 (2005年2月16日云南威信专电) |
播下火种遍地燃--来自长征路上的报道(101) |
<!-- 新闻作者 -->□本报特派记者 义刚 赵山 高峰 |
<!-- 新闻内容 -->
鸡年大年初一,记者来到扎西红军烈士陵园拜祭英魂。 高峰 摄 1934年2月10日,中央军委在扎西发布了《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命令》指出:“其一部经过宣传与选拔可成立游击队在地方活动。”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在滇东北威信县采访时,一提起这支当年的游击队,人们都赞叹不已。 扎西镇的湖南会馆,当年曾开过一个会议。研究抽调部队干部,留地方坚持武装斗争。周恩来在会上指出:我们共产党就是要坚持抗战,不抗战就没有出路,我们的民族也就没有希望。但是我们目前有许多困难,蒋介石还在打内战,要消灭我们,我们一定要冲出去。因此,中央决定机关要精简,伤病员要安置,部队要充实轻装。并决定抽调你们在这里成立一支游击队。一要打击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二要安置和保护好伤病员;三要建立革命根据地。大家要服从中央的决定,高兴地在这里战斗。经中央批准,专门组建了川南特委。三军团六师政委徐策,担任特委书记兼游击队政委。当时红三军团等部,奉命抽调400多人。加上地方上原有的游击队,整个队伍有重机枪4挺,电台一部,共600多人。 威信县党史研究室胡志平主任说,当年2月12日,游击队与红军主力分手后,便积极开展活动。在川南叙永县木厂的梁子,他们伏击川军首战告捷,又向南六县进发。川军对此惶惑不安,认为红军主力仍要寻机北渡长江,有效牵制了敌人。后来,游击队壮大到了3000多人,更名为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蒋介石围歼红军主力失败后,便把这支武装,视为心腹大患,多次命令三省军阀“会剿”。在战斗中,纵队领导一旦牺牲或被捕,马上就有人接替指挥。徐策牺牲了,余泽鸿接任;余泽鸿牺牲了,刘复初继任……1936年6月,纵队与红二、六军团取得了联系。根据中央“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精神,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继续坚持斗争。其中云南游击支队,在殷禄才、陈华久等人领导下,坚持斗争至1947年2月。殷、陈等人牺牲后,幸存者又分别参加了“中国民主联军滇黔川边区第二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和“川南武工队”,配合二野等部进军大西南,为迎接解放贡献了力量。 李老对70年前的那一幕记忆犹新。他说:“那一年,游击队的司令王逸涛叛变了。下午一两点钟,游击队到达罗布坳刚进入街口,就遇到了敌人。敌人用机枪封锁了街口和河边渡口,过了河的队员,抬着一副担架使劲跑。冲到牛角丘时,担架上的人已经不行了。其他队员,拼命往大坪坝方向突围。后来我们才知道,担架上那个人,就是游击队的徐政委。徐策牺牲第二天,我父亲和街上的孙树银等人,把他的遗体收敛安葬。后来还经常偷偷地给他上坟。解放后,来上坟的人多了起来。20年前,政府对烈士墓进行了重修。我家离烈士墓最近,我不仅自己给他上坟,还教育子孙后代,要永远记住他。” (2005年2月15日云南威信专电) |
长征女娃”今何在 --来自长征路上的报道(103) |
<!-- 新闻作者 -->□特派记者 高峰 义刚 赵山 |
<!-- 新闻内容 -->
今日的双沙镇长榜上村 赵山摄 歌声舞步依恋着喧闹的春水,雄鸡的鸣唱却催人早行。鸡年正月初五(2月13日),我们沿着红军二渡赤水的路线,从云南威信出发,经川南叙永的分水、营山、麻城等地,于2月15日来到古蔺双沙镇。这里,是长征途中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分娩的地方。 1935年2月10日,为摆脱数十万敌人的多路围堵,中央红军决定“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他们2月11日离开扎西,15日进至白沙(今为双沙镇)。当晚8时,朱德在此签署了红军《二渡赤水河行动计划》。翌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在此发布了《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 贺子珍分娩的地点,在镇西1公里处的长榜上村。这个绿树掩映的小山村,随意点缀着30多户人家。村北有321国道横贯而过,美丽的白沙河蜿蜒西去。当年,贺子珍住在村民吕采廷家里。孩子降生时,老乡们按照当地的风俗,在四面墙上挂上红布,在屋里烧上了一炷香为孩子祝福。 村里的吕凤金老人对我们说,这个女孩儿生下来后,只吃了妈妈两天奶,还没来及见他爸一面,红军就要开拔。临走时,贺子珍留下30块大洋,含泪把孩子交给了张二婆。张和外孙女强珍相依为命,给孩子取了名字叫秀英。每逢赶场天,她们时常背着小秀英上街,遇上有奶水的妇女,就求人家给孩子一口奶吃。奶水有时接不上,二婆就磨米粉、调米羹来喂。孩子长到3个月时,出痧子不幸夭折。 贺子珍是井冈山上的第一位女红军,1928年6月与毛泽东结婚。她的6个子女中惟一成人的,是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李敏。夭折在长榜上村的是她的第四个孩子。长征途中,共有5位女红军生下孩子,分别寄养在老乡家中。但在解放后,没有一个能找到。 长征途中,毛与贺的孩子究竟出生地在哪里,在较长时间内曾是一个谜。近年来,古蔺白沙逐渐为史学界关注并得到基本认同。有不少回忆录都提到,贺子珍分娩是在1935年2月18日前后。军委纵队恰是2月15日至2月17日驻白沙。毛泽东的弟媳钱希均,是长征路上贺子珍分娩时的助手,曾在回忆中提到“白沙”。后来担任卫生部长的傅连暲回忆说:“部队准备翻过一座叫白山的山峰时,贺子珍预感到将要分娩。休养连连长侯政马上在路边找了一间房子,把她抬了进去。”这里的“白山”,可能是白沙之误。在白沙,张二婆收养“红军女娃”的故事,在解放前即已流传。当时人们不知道,这“红军女娃”就是毛泽东的女儿。上个世纪80年代,当地党史工作者经认真调查,初步认定了这一事实。 双沙镇副镇长何宣刚,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说:“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后,北京有人来询问毛妹下落。带回去的消息,令主席伤心不已。毛主席为革命牺牲的亲人太多了。是艰难困苦,流血牺牲,成就了我们党和党的领袖。要想成就我们的将来,仍然离不开我们今天的奋斗。我们现在开展‘保先’活动,就是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积极带领大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
赤水扬波走太平--来自长征路上的报道(105) |
<!-- 新闻作者 -->□本报特派记者 赵山 义刚 高峰 |
<!-- 新闻内容 -->
图为由张爱萍将军题词的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高峰 摄 “70年前,老百姓受着国民党反动派的欺压,许多人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红军来了后打富济贫,接济穷人。没有党和红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太平镇。”2月18日,在四川古蔺县太平镇,曾见证红军再渡赤水的82岁老人冯开珠,这样对记者说。 太平镇位于川南赤水河北岸,背靠炮台山,被古蔺河、赤水河交汇环抱,与贵州一水(赤水河)相隔,是古蔺县的东大门和水陆交通要道。红军四渡赤水,有两次是从太平渡口过河,三次转战此地,留下700余件文物和许多故事。 太平镇有一条狭长古街,因为是当年红军在太平镇活动的主要地点,现已被命名为长征街。18日上午9时,记者一行来到这里。举步长征街,随处可以见到“红军住址遗址”的小牌子,一位当地人说,整条街上,挂这样牌子的人家共有83户。多年来,太平镇人一直把这些牌子当成自家的骄傲精心保护着。在这条街上,稍微上些年纪的人,说起当年红军和长征都会津津乐道,堪称是传统教育的义务讲解员。冯开珠等老人们说,红军和太平镇人有感情。他们来太平后开仓分粮,救了许多穷人的命。 长征街的中部,有一座青砖小瓦的三层楼,清幽雅致,古香古色,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馆内6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陈列着200余件红军留下的武器弹药和生活用品。今年35岁的肖雪梅,集讲解员、守护员和清洁工于一身,忠于职守,无怨无悔,在陈列馆整整工作13年了。当日上午,她对记者说:“我刚来这里工作时,曾觉得整天守着些展品没意思。可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里的每件展品背后都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使我对红军和长征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增强了我对红军的敬佩之情。在红军长征精神的影响下,我爱起自己的工作来。现在,我觉得讲解红军故事、宣传长征精神,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多年来,当地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充分利用这块红色土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用长征精神激励后人。2004年7月1日,泸州市委组织部组织40多名新老党员,来到太平渡陈列馆,举行了庄严的入党誓词宣读仪式;今年春节前夕,泸州市委已把参观太平渡陈列馆,作为“保先”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如今,已有多批党员干部来这里参观。“弘扬长征精神,保持党员先进性,为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的铮铮誓言,不时响彻赤水河两岸。 周隆书是太平镇长征社区的支部书记,整个长征街的红色文化区域由他负责管理。他说:“目前,我们太平渡陈列馆共接待了30多万名来自海内外的参观者。许多单位和个人,不仅前来接受教育,还办了不少实事。前段时间,我国香港地区的‘助学长征’筹款团来到了这里。他们参观了陈列馆后,已决定投资20万元,在这里建一所希望小学。” (2005年2月20日四川古蔺太平镇专电) |
号子·汽笛·足音--来自长征路上的报道(106) |
<!-- 新闻作者 -->□特派记者 高峰 义刚 赵山 |
<!-- 新闻内容 -->
太平渡口 赵山摄 八百里赤水,老船工胡敬华的号子说得上数一数二。前两年,北京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慕名而来,专程到川南古蔺县太平镇录制他撼天动地的川江号子。老胡呢,也喜欢在市、县举行的文艺表演中露一手儿。然而,记者今年2月19日见到老胡时,他颇为感慨地说:“整个太平镇能唱号子的,恐怕就剩下我了。主要是公路发达了,水运也成了机动船的天下。当年的船老大多已‘下岗’,我这号子,怕要失传喽……” 59岁的胡敬华,是太平镇交通状况斗转星移的见证人。从解放前“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了简易山间公路,再到今日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和水运机动化,小小太平镇交通上的变迁,折射出了祖国母亲阔步前行的动人身姿。 太平镇的太平渡、九溪口,作为长征中二渡和四渡赤水的主要渡口,纪录了红军的英勇和当时行路的艰难。1935年2月18日晚9时,随红一军团及军委纵队行军的毛泽东,在太平渡乘坐木船横跨赤水。当时,3万多红军过河,靠的是从民间征集的小木船和临时搭建的浮桥。负责架桥的总部工兵连,在连长王耀南组织下,征集到20多只船和一部分架桥材料。总参谋长刘伯承亲赴架桥点,指挥部队先用石笼铁爪锚固定木船,再在上面搭上门板,两夜一天搭起了浮桥。21日拂晓,红军全部渡河后,后卫砍断了太平渡一侧固定浮桥的篾绳,浮桥顺水流向贵州一侧。天亮了,3000多敌军赶到太平渡。但浮桥已被破坏,赤水白浪滔天。敌人望着对岸“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连绵高山,无船可渡,无桥可通,只好空手而返。 20年前,《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来太平镇采访时,此地的交通依然不便。104平方公里的太平镇,只有29公里长的公路,还全是砂石路面。山民赶场购物,全靠肩扛手提背篓背。罗开富在太平镇采访,人们与他谈得最多的,是希望能在河上架座桥。有几位老人,还拦路向他反映情况。其中赖名成老人在他的记录本上写道:“50年前,毛主席带领红军过赤水有浮桥。50年过去了,现在什么桥也没有了。老百姓要过河,年年淹死人,盼望早日修一座桥。” 光阴荏苒,如今的太平镇早已是桥通路畅,交通便捷。镇干部徐克蔺告诉记者,镇境内现有两座大桥沟通川黔:镇北的长征大桥,连通贵州醒民镇;镇东的九溪口大桥,直达贵州习酒镇。毛泽东当年渡河处,计划再建一座新的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现在全镇的通车里程,是20年前的6倍以上,而且都是上等级的水泥路。就连座落在白云深处的官寨村,去年3月也通上了水泥路。 在镇政府,记者遇到了平丰村的村支书李国仲。李国仲说,通往我们村的公路,正月初八已开工。公路修成后,将带来极大的便利。现在,群众劲头大得很,都在没明没夜地赶工。身为党员干部,要想在“保先”活动中争先,就要和群众同出力,共流汗,早日修好这条小康路。 公路通了,赤水河依然繁忙。每天有许多运煤船穿梭于太平渡和合江县之间。20多万吨产自古蔺的优质无烟煤,被送达上海和中国香港等地。镇上跑煤运的,有100多艘机动船。长征街袁润华的家里,载重160吨的就有两艘,去年纯收入达27万多元。记者看到,今天的“船老大”,都是些毛头小伙儿。他们登上驾驶台,手把舵轮,告别了往日拉纤的号子,按响了开往新世纪的汽笛。在汽笛与号子“接力”中铿锵作响的,不正是时代前进的足音吗? |
五分钟,跨两省--来自长征路上的报道(107) | |||||||||||||||||||||
<!-- 新闻作者 -->本报特派记者 义刚 赵山 高峰 | |||||||||||||||||||||
<!-- 新闻内容 -->
登上古蔺河西岸的犀牛山顶,俯瞰连接太平镇和醒民镇小河口的长征大桥 高峰 摄 70年前,中央红军经川南太平等处二渡赤水。今年2月19日,我们从太平镇出发,来到贵州醒民镇采访。镇干部陈勇陪同我们,来到了刘华书老人的家。离休干部刘老今年75岁,他应习水县党史部门邀请,参与编写《红军长征在习水》一书。曾和他人历时1个月,走遍了当年红军在醒民活动的许多地方。 刘老说,红军四渡赤水,三经醒民。红军到了土城时,醒民等地的老百姓,成群结队地去那里“赶场”,其实是看红军去了。就连当时的镇长,也派人去看。结果,他派的人见到红军后,就参加了红军不再回来。但是却带回话说,红军是干(穷)人的队伍,大家不要躲藏。醒民镇当时去土城“赶场“的人,看到红军搭浮桥准备渡河,就给红军带路帮忙。后来,红军东进快到醒民时,镇长带领男女老少数十人,去大弯头迎接大部队。他们准备燃放鞭炮,红军战士笑着阻止说,别引起后面误会,以为打起来了。到了醒民街上的天井坝,红军战士站在桌子上,向群众们宣传革命道理。并由穷人引路,到土豪家里碾谷、杀猪、分浮财,还销毁了债据、地契等文书。在醒民住了一天后,红军第二天从小河口渡过古蔺河,到太平渡口,又过了赤水河。 陈勇对我们说,红军当年就是从现在长征大桥的位置渡过古蔺河的。赤水、古蔺这两条河,隔断了敌人的来路。他们过了古蔺河,红军早已远走高飞了。解放后,红军当年涉渡古蔺河的位置,建起了一座长征大桥,方便了川黔两省人民。桥东,是四川的太平镇;桥西,是贵州的醒民镇小河口。说是两个省,其实亲如一家。由于桥通了,小河口这个村民组变成了集市,与太平镇同一天“逢场”(逢集市)。现在长住小河口做生意的,仅四川人,就有好几十家。同时,也有许多醒民镇的商户,到桥那头儿的四川太平镇建房子,开铺面。过春节时,两边耍龙灯、舞狮子,总是要先过长征大桥,去给对方拜年。醒民与太平两个镇,还多次联手在长征大桥附近,举办纪念长征的活动。现在,有时就连空中的手机信号,也时常搅和在一起。太平那边的信号强了,醒民这边的手机网络被覆盖。不经意间,就拨打或者接听了长途。醒民镇的生猪饲养业等,每年占全镇总收入的80%;太平镇的子猪饲养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也很大…… 当晚,我们在贵州的小河口吃过晚饭后,走过长征大桥,夜宿在四川太平镇上的旅店。在长征大桥上,我们看着赤水河面上的船光灯影,听着河水的哗哗声响,用了不到5分钟,就跨过两个省。 (2005年2月22日贵州习水隆兴镇专电)
|
遵义今日又大捷--来自长征路上的报道(115) |
<!-- 新闻作者 -->□本报特派记者高峰 义刚 赵山 |
<!-- 新闻内容 --> 1935年2月底,中央红军发起的遵义战役,是长征途中的第一个大胜仗。今年2月底3月初,当记忆显得遥远时,我们又回到遵义。既重温了当年战事,又看到一个新遵义。 娄山关战斗结束后,红军即沿公路向南进发。当年2月27日晨2时许,彭德怀、杨尚昆命令所属部队攻打遵义城。下午2时许,部队与敌接火。28日晨,红军占领遵义新旧两城。28日上午10时许,红军与增援遵义之敌的国民党吴奇伟部59师、93师遭遇。在敌机轰炸下,敌我短兵相接,激战于遵义城南的制高点红花岗、老鸦山等处。得知朱德、彭德怀等人亲临前线指挥,红军作战更加英勇。下午5时许,吴奇伟带着“国军”残兵向乌江方向溃退,王家烈则率黔军残部逃往鸭溪。 遵义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这一胜利,是遵义会议以来,采取了毛泽东的正确的战术后才取得的。遵义大捷和遵义会议一起,构成了红军长征路上的重大转折。这一仗,极大振奋了红军的士气,充实了红军的力量,扩大了红军的影响。红军战士高兴地称毛主席为:我们的毛大帅。 遵义战役历时5天,红军总共消灭蒋介石嫡系吴奇伟部两个师,黔敌王家烈部八个团。打死打伤敌人1000余人,俘敌2000余人,缴获机关枪20余挺,步枪3000余支,子弹30余万发和大批军用物资。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写道:“此为红军自江西突围以来有数之胜仗,似出红军极有计划之行动。”而蒋介石则哀叹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战后,红军在鸭溪等地隆重举行祝捷大会。红十一团政委张爱萍后来填词《西江月·遵义大捷》:“长征首获大胜,转战历数艰辛。欢声动地如雷鸣,远望万山横亘……” 遵义,是烈士鲜血浸染的英雄城,长征精神,激励千千万万的后人。今天的遵义,作为西部开发中的示范城市,已经初步建立起以锰、铝、钛为重点的冶金工业体系和以卷烟、酿酒、建材、食品、造纸为重点的轻工业体系,是贵州乃至全国农业基础较好,工业实力较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城市。“十一五”期间,这里将成为“西电东送”的中心城市。红色旅游,已成为遵义经济发展中的强劲增长点。遵义会议和遵义战役,作为红军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至今仍在造福这方水土,泽被728万遵义人。在隆重纪念遵义战役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遵义人民对红军的深切怀念无处不在。近日,红军山上的烈士墓前,游人如织,吊客含悲;苍松翠柏间,素花朵朵,无语向天……今天的遵义人,已经把对长征精神的深刻理解,把对烈士的缅怀之情,化为可贵的内在素质和奋进姿态,成了新世纪建设新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2005年3月3日贵州遵义专电) |
长征专家话长征--来自长征路上的报道(117) |
<!-- 新闻作者 -->□本报特派记者 高峰 义刚 赵山 |
<!-- 新闻内容 -->
记者与费侃如研究员合影。赵山摄 在遵义、贵州和全国长征史学界,说起长征和遵义会议,大家时常会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费侃如研究员。前不久, 我们在遵义采访了他。 费侃如多年担任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馆长,长期从事遵义会议和长征史的研究,《中央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长征史事日志》一书,就是他编著的。去年,他完成了《走进遵义会议会址》和《陈云与遵义会议》两本专著。今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又约他洽谈《朱德与遵义会议》的写作出版事宜。采访费老之前,有人说见他不易,因为他忙于为遵义会议纪念馆的新馆提供研究成果。但我们一联系,听说是沿着长征路采访的记者,他就让我们赶到家中。我们进门时,他正在给老将军张爱萍的女儿张小爱女士写信。费老说,她来信提出了几个关于长征和遵义会议的问题。春节前,我忙于新馆布展,没有及时回。今天,一个是在等你们;另一个是这封信必须回,不能再拖了。” 费老从上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长征。他说:“长征是一个富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挖透的。每次战斗,每次战役,都值得大书特书;红军的老战士,女战士,小战士……都有说不完、写不完的故事。在宣传长征精神方面,我虽然比较忙,但也尽力而为。有媒体来采访,我就让他们多宣传,让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现在,我们的国家确实是发展了;但不管形势怎样变化,只要是共产党执政,长征精神就不能丢。有人说我是长征专家,其实,我只是比大家多看了一些书。对遵义会议前后的这段历史,多了一些思考而已。什么是长征精神?有的同志答得好:长征精神,就是乐于吃苦、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就是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就是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就是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革命英雄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是对井冈山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和弘扬。延安精神,是从长征精神中发展而来的。” 当谈到目前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时,费老说,先进性教育活动,与长征精神有直接的联系。现在已有不少单位,把重走长征路、来遵义参观学习,作为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了。近一段时间,我多次应邀外出宣讲长征精神。新时期的党员,不能忘记老一辈创业的艰辛。现在弘扬长征精神,要与时俱进。不是要让大家都去吃草根,啃树皮,而是重在领会长征精神的实质,在本职岗位上,保持先进性,作出更大的贡献。 费老说,在长征中,每当遇到危险时,经常是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一打仗,许多指挥员就喊:“跟我来!”眼下在困难面前,干部和党员,敢不敢喊“跟我来”,这是一个考验。如果干部和党员都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长征,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精神财富。有位癌症患者,去世前惟一的心愿,就是来遵义看看。有些违法人员参观遵义会址后说,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下,能够坚定信念,百折不挠。他们生活在新社会,竟然走错了路,实在是惭愧得很。有些宗教界人士参观后说,他们有自己的信仰,但他们也敬佩红军不怕牺牲的精神。目前有些外企,在培训新上岗的员工时,讲的第一课,就是红军的长征。长征,在发展市场经济中,成了磨练人们意志、鼓舞人们再创辉煌的活教材。只要我们共同弘扬长征精神,就能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2005年3月6日遵义专电) |
我们争取到奥运会上去表演——来自长征路上的报道(118) |
<!-- 新闻作者 -->本报特派记者 义刚 赵山 高峰 |
<!-- 新闻内容 -->
你相信吗?“新娘”只踩一根竹子,就能漂在水上。 吴明 摄 “大——山的女——儿,结实的——胆。号子声——声,冲破天——”这是音乐人为勇敢的遵义女子独漂队谱写的队歌。怎么样,够豪迈了吧? 70年前,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两进遵义。两次跨过湘江河,进入遵义老城。湘江河中,曾流淌着红军战士的鲜血。近年来,遵义市下大力气,对湘江河进行治理,现在河水更清了,成了市民户外运动、休闲的场所。清晨和傍晚,在两岸锻炼健身的人,像鱼儿一样穿梭来往。我们来到遵义后,发现每天清晨,都有几十位女同胞在练习独竹漂。 独竹漂,原来是赤水河流域苗族同胞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曾在北京全国民运会上获得过金牌奖。这种运动,源于当地苗族同胞水上交通运输的一种方式,由于当地盛产楠竹,砍筏后运输便成了问题。于是,他们就把砍下的楠竹投入赤水河,借助水力漂流而下。勇敢的放漂者,需要在漂浮的独根楠竹上跳来跳去。后来,就发展成为一种群众性体育活动。独竹漂有很强的体育性、观赏性和娱乐性,既可以进行技艺表演,还可以进行竞速比赛。
去年8月份,遵义市组建了女子独漂队。他们请来了教练,在湘江河岸边,搭起房子做训练营,队员都是市冬泳协会的会员。独竹漂对表演者的身体平衡性、灵活性和水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训练和表演所用的竹子,是生长在林海深处的楠竹,大头直径在18厘米至20厘米左右,而且必须无扭曲。运动员训练和表演时,手执一根细竹竿,各上一根漂在水里的楠竹,然后以细竹为桨,表演乘风破浪、倒退、转身、绕弯、换竿等动作。 3月初,湘江河边还有很多人穿着羽绒服。但是独竹漂训练队的队员们一到齐,就立即换好衣服,踩上了水面漂浮着的楠竹。她们手持细竹,在水中滑行。记者把手伸进水里,虽已立春,但河水依然冰冷刺骨。岸上有一位指挥,用电喇叭不停地喊话,指示受训者漂流的方向和要做的动作。我们看了,真替她们捏一把汗。这些表演者,有的马步站立,有的双腿劈成一字形坐在竹子上。精湛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在岸边,我们采访了市冬泳协会的刘家德主席,他说,我身为男子汉,多次被这些女同胞的勇敢所感动。他们不管刮风下雨,下雪结冰,都没有停止训练。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本领练到家,争取2008年,到北京奥运会上去表演。更主要的是,她们带动了全民健身。在他们的精神鼓舞下,现在遵义市,早起晨练的更多了,户外锻炼的更多了。今年大年初五,女子独漂队给全市人民表演了一场“水上婚礼”,整个湘江河两岸,是人山人海。可以说,这是多年来少有的一次。 晚上,冬泳协会的秘书长到招待所看望记者,给我们带来了独竹漂活动的光盘。他希望我们能宣传全民健身,让全国人民都健康。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我们向广大女同胞,致以节日的祝贺。并祝愿遵义女子独漂队,能“漂”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一展亮丽风姿。 (2005年3月7日遵义专电) |
鸭溪沉浮终辉煌--来自长征路上的报道(119) |
<!-- 新闻作者 -->□本报特派记者 赵山 义刚 高峰 |
<!-- 新闻内容 -->
图为红军当年召开“鸭溪会议”的会址。 高峰 摄 1935年3月4日,中央红军从遵义城进至鸭溪。为了对付蒋介石新的围攻,中革军委当天决定:组织前敌司令部,朱德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今年3月4日上午9时,记者一行从遵义市来到这里。 1931年1月以后,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逐渐占据统治地位。1931年11月,在瑞金叶坪召开的赣南会议上,毛泽东在党内遭到错误批判,被挤出苏区中央局,失去了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职务。1932年10月在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再度受到排挤,又被免去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1934年1月,在“全苏二大”期间,毛泽东被架空,连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也被拿掉,只当了一个有名无实的“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按毛本人后来的说法是:“过了4年‘小媳妇’的生活”。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并被明确为“周恩来同志在军事上的协助者”。遵义大捷后,毛的威信空前高涨。此刻,他出任中央红军前敌司令部政委,是4年来首次担任负有重大责任的实职。 隶属遵义县的鸭溪镇,距遵义市区36公里,距国酒之乡茅台镇80公里,地理位置重要,是黔西到金沙县和仁怀市的必经之路。鸭溪是著名的酒乡,据一位老人介绍,鸭溪酿酒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鸭溪坐落在郁闭葱茏的雷山脚下,人们便以雷山泉水酿酒。由于泉水清冽甘美,用来煮饭,三日不变质。吃冷饭喝生水,从来不拉肚子;用它酿酒,味美醇和,所以人们称之为“雷神水”。一时间,鸭溪镇酒坊遍布,商家络绎不绝;自古以来,鸭溪还是川盐入黔的主要集散地,汇集了湖广和川陕等多家会馆,因其繁荣,鸭溪又有“财溪”之称。 4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鸭溪镇居委会原支书、今年68岁的王中强引领下,来到了当年红军当年开会的汪家屋基。看到茂密竹林掩映,下有一块平地,上有石桌一张。王老说:“当年汪家房屋较多,院中央的这个石桌上,就是当年红军首长开会的地方。随着长征精神的不断弘扬,鸭溪的知名度,还会不断提升。” 解放前,鸭溪市场混乱,经济萧条。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酒业,也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鸭溪的国营酒厂,生产出了“鸭溪窖”。被注入活力的鸭溪酒业,秉承传统,不断创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鸭溪酒业进入了鼎盛期。鸭溪窑酒远近闻名。90年代中期,有些不法分子,盗用名酒品牌欺诈消费者,一时间,使鸭溪酒业遭受较大冲击。1999年进行资产重组时,千余名鸭溪人下岗待业。 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不断加大,作为国家“西电东送”第二批火电项目之一,投资53亿元的鸭溪火电站有幸落户鸭溪。给鸭溪镇提供了又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鸭溪镇人紧紧抓住机遇,尽力当好电厂建设的“好后勤”。鸭溪镇党政办的袁先国说:“火电厂落户鸭溪以来,我们镇政府将为电厂这一重点工程的协调服务工作,列入了重要议程。我们成立了工业化办公室,积极配合政法部门,大力整治社会治安,为重点工程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仅是2003年,我们镇就引进福建客商的投资300万元。并投资140万元,新建短期采石厂14处。火电厂完工后,它给鸭溪带来的各种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 2004年10月,改制后的鸭溪酒业有限公司也传出好消息:他们推出的鸭溪酒新品牌正式上市,使鸭溪酒业再现生机。鸭溪酒业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陈伟说:“我们公司创立后,着力于思维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在保持鸭溪酒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新产品。今年白酒界的‘黑马’桂冠,应该非我们莫属。” (2005年3月8日贵州遵义县鸭溪镇专电) |
长五间村的“三八情结”——来自长征路上的报道(120) |
<!-- 新闻作者 -->特派记者 高峰 义刚 赵山 |
<!-- 新闻内容 -->
女红军当年在长五间村的住处(赵山 摄) 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记忆里,有一条从赣南向陕北延伸到的红线。这条浸透鲜血铺满荆棘的红线,挽系着30位女红军的梦想。1935年3月8日,红一方面军的30位女红军,在长征路上的长五间村,度过了属于她们自己的节日。这些女红军中,有邓颖超、康克清、贺子珍,还有现任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的母亲邓六金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的母亲金维映等。 遵义市西南50公里的长五间,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清澈的苟坝河从村西潺潺南流,金黄的油菜花漫山遍野地灿烂。今年3月8日,记者在遵义县枫香镇的苟坝村,参观了当年苟坝会议的会址。并沿着当年毛泽东提着马灯深夜去周恩来住处走过的田埂,来到了留下女红军足迹的长五间。 亘古未有的长征,其艰难困苦,世所罕见。天上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敌军围追堵截。数以万计的红军指战员献出了生命,而女红军的长征则更显艰难。在长征中,或是有病,或是小脚,或是怀孕的她们,承担了繁重的宣传和救护工作。其中有4位,在长征中生下了孩子,而她们只有生育的权利,却无看护的可能,做了一夜母亲后,就和自己的骨肉匆匆分别,无法预知他们的生死。谢飞在《我的战斗生涯》中这样描写她长征中的一段经历:“我病倒了,发着高烧,两腿酸软,头重脚轻。怎么走呢?可是决不能掉队啊!我咬紧牙关,走几步坐一坐。由低处向高处走就爬,由高处向低处走就自然下滑。爬不动、滑不动时,就用两手撑在地上,屁股垫得厚点,随后就在地上往前挪。” 长征改变了她们人生的轨迹,30位女红军命运迥异。有的长征后继续战斗,有的却遭遇不幸。贺子珍在长征中,身上中了17块弹片。弹片带来的痛苦时时咬啮着她,以致她脾气暴躁,性格无常,最终与毛泽东离异。漫漫征途拖垮了曾经吒咤风云的金维映的身体,被送往苏联治病时,不幸死于战火。刘群先的身体被艰苦险恶的战争环境摧残,与博古的感情危机日渐加深,最终精神崩溃。在苏联治病期间,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刘群先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当然,长征中也有不少乐趣,尤其是对这些如花一样绚丽的女红军。康克清对长征的回忆就不乏轻松的情调:“她们每天谈呀,笑呀!还开玩笑。和她们在一起感到鼓舞。她们不断地说笑,有时还唱《马赛曲》。我对海伦·斯诺说过,长征就像在野外散步一样。与这么多有意思的人在一起,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不管是沉重还是快乐,30名女红军都是长征途中一道亮丽的朝霞。即使是70年后的今天,她们仍然顽强地装扮着长五间人的记忆。3月8日,记者在从苟坝赶往长五间的路上,遇到当地老乡,他们大多要问我们:“是去长五间看女红军的吧?”毫无疑问,他们为这块土地接待过英勇的女红军感到光荣。 长五间村村民傅再英,生前经常提及住在她家里的8位女红军,可惜老人已于1999年去世。她的儿子黄中文说:“8个女红军,住在我们家。她们留短头发,穿灰军装。缠着绑腿,身背短枪,个个英武。她们白天出出进进,在林子里的石台上演戏,晚上回来点起马灯读书写字。临走时,送给我们家一条半新的丝被面,一个茶杯,还有一副银项链。一个姓金的女红军,还动员蔡清云参加红军,让他当游击队长,配合红军作战。还教他打游击的顺口溜:上山顶,钻山岭……” 30位女红军,创造了她们自己的伟大和光荣,正如尼姆·威尔斯在《续西行漫记》中所说:“她们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自己赢得了红星下的合法地位。”经历了苦涩和沉重,用纤弱而柔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她们,是20世纪最伟大、最圣洁的一批杰出女性。 今天,女红军的精神已经融入了当地人的血液。枫香镇团委书记吴娟说,女红军的故事,给我们枫香妇女,带来了巨大影响。我们枫香镇现在有女副镇长、女办公室主任、女支书。女红军走了,但她们的身后,走来了万千个接班人…… (2005年3月9日贵州遵义县枫香镇专电) |
苟坝,溶入历史--来自长征路上的报道(121) |
<!-- 新闻作者 -->□本报特派记者 义刚 高峰 赵山 |
<!-- 新闻内容 -->
记者在苟坝会议会址——“新房子”采访老教师卢敏。 赵山摄 在遵义县枫香镇,有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日益引起人们关注。这个村庄,就是苟坝村。今年3月7日,我们来到了苟坝。 苟坝,是一片峰丘环抱的岩溶坝子。东、北、西三面,分别是石牛山、马鬃岭、崖头山和银顶山等高山。这个坐落在崇山峻岭中的小山村因何而出名呢?一是当年上任才6天的中央红军前敌司令部政委毛泽东,就是在这里差一点儿失去前敌总指挥的职务;二是在这里,由毛泽东、周恩来、王家祥组成的“3人军事指挥小组”正式成立。 遵义县党史研究室主任朱存福说,1935年3月9日,党中央、中革军委进驻苟坝。毛主席住了苟坝的“新房子”。次日驻纸房、平家寨一带的红一军团首长紧急电报军委建议我军进攻打鼓新场今为金沙县城消灭黔敌何知重、尤禹九部。中央和军委接电后立即召开会议。认真研究他们的建议。多数人摩拳擦掌求战心切一致同意在打鼓新场与黔敌接战。与会的毛泽东却冷静地指出,现在,敌人的100多个团兵力,已对我摆下南北夹击的阵势。如果急于进攻打鼓新场红军将有覆灭的危险。对此,很多人不以为然。在据理力争但仍未能说服大家时为阻止灾难发生,毛泽东说,你们硬要打,我就不当这个前敌总指挥了。你们既然要我负这个责,又不听我的,我不干了。 会议主持者见双方争论不休便决定民主表决。结果会议通过了进攻打鼓新场的提议。当晚,毛泽东反复思考,焦躁万分,夜不能寐。就提着马灯顶着寒风穿树林走山路涉小溪赶到长五间村周恩来的驻地,恳切地再三劝说周恩来希望不要急于发布进攻打鼓新场的命令。下半夜3时50分二局急电周恩来说红军如进攻打鼓新场滇敌与川敌有向我军侧背夹击之势!毛泽东的正确分析,说服了周恩来。3月11日一早,中革军委发布了《关于我军不进攻新场的指令》。 3月12日经毛泽东建议,政治局继续在苟坝“新房子”开会。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中央授予他们军事全权统一指挥作战。至此遵义会议提出的“改组党中央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的历史性任务,在苟坝圆满完成。 位于苟坝北侧纵深地带的“新房子”是党中央机关当年的驻地。成立“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政治局会议,就在这间房子里召开。大坝上,那条当年毛泽东找周恩来商谈战事的约2公里长的小路,如今被一片油菜地淹没。站在公路上,向苟坝会议会址方向看去,映入眼帘的,是会址后面巍峨的马鬃岭。会址掩映在一片树林和竹林中。我们穿过大坝来到青山下,走进了苟坝会议会址——“新房子”。 今年77岁的退休老教师卢敏说:“我们卢家12代人,都住过这座房子。1935年红军到苟坝时,国民党说红军红眼睛、绿头发、吃人肉。老百姓心里害怕,很多人就躲到山上去了。红军进驻我家时,大概是下午4点钟左右。当时天气晴朗,红军刚来,敌机便也来了,在附近投了4枚炸弹,其中炸了3枚。红军走后,有的老百姓回到家里,看到自己的东西没有损坏,就知道红军是好人。红军当年选在我家开会,可能是因为我们家背后有大山坡,房前屋后有竹林和大树林。敌机飞低了要撞山,飞高了就很难准确投弹。那天爆炸了的3枚炸弹,没有炸伤一个人。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苟坝会议的会址就在我家,我们怎么能不自豪呢?” (2005年3月10日贵州遵义枫香镇专电) |
我以我心写长征——来自长征路上的报道(116) | |||||||||||||||||||||
<!-- 新闻作者 -->特派记者 高峰 义刚 赵山 | |||||||||||||||||||||
<!-- 新闻内容 --> 遵义有2600多年的历史,汉有“三贤”,清有“三儒”,但是我认为,所有这些历史,都没有一个遵义会议厚重。今年3月2日,遵义市旅游局调研员黄先荣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