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军旅同心-旅游自驾-军旅文学 >> 武隆自由行 >> 社会纵横 >> 正文
记者重访汶川地震灾区 体验灾区重生并创造奇迹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16 13:18:50

  《瞭望》文章:追寻“汶川奇迹”


  “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而当天府之国受到重创,它藉以重生并创造奇迹的力量又是源自何处?

  2010年初秋,全国党刊记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成都。我们一行站在举世闻名的都江堰上,看着滔滔岷江奔流而下,从两千年前与旱涝无常的搏斗,到两年前与八级地震的抗争,一幕幕场景浮现。


  在这片曾是废墟的土地上,新的城镇拔地而起,新的土地果实丰硕,新的道路通向远方;那些曾经布满泪水的脸庞上开始绽放笑容,心灵创伤正在愈合,肢体疼痛正在消退,幸福正在灾区滋长……


  一位作家曾写道:“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而当天府之国受到重创,它藉以重生并创造奇迹的力量又是源自何处?


  现在,我们就从都江堰出发,向着汶川、北川、青川……


  “乡巴拉”的重生


  从都江堰出发,汽车行驶在都汶高速路上。透过车窗望去,在岷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上,那些曾经被地震撕裂的大地,已经开始披绿。仅仅两年前,这段行程的大半被崩塌的山体完全覆盖。为了打通通往震中映秀的生命线,救灾官兵和施工队伍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现在,车行20分钟,经过四个长隧道后,再过岷江,震中映秀映入眼帘。


  映秀四面环山,是去九寨沟、黄龙的必经之地。在地震时,映秀镇中心区被夷为平地,全镇80%以上的人口遇难,95%以上的房屋倒塌。


  而现在,除了漩口中学几栋歪倒的房子在向人们诉说着惨痛外,人们已很难想象当时的惨烈景象了。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石墙灰顶的羌寨石阁,粉墙金瓦的藏式小楼,映秀人的新家,散发着温馨美丽的气息。群山环抱,林木葳蕤,郁郁葱葱,茶马古道,隐约山间。岷江从远处而来,穿镇而过;在镇中心,渔子溪河加入合唱。


  从映秀到水磨,只有30分钟车程。水磨镇镇长罗继华介绍,远在唐朝,这里就有羌寨。在苏轼和张大千的笔下,这里是“世外桃源”,当地人称之为“乡巴拉”,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为让震前饱受工业污染、震后一片废墟的名镇复活,建设者们确立了“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的目标,“用画画的方式建设城市形象,用倒推的逻辑确定产业出路,用实用的标准确定设施功能”,“工业外迁,腾笼换鸟”,科学规划,整体重建。


  现在,一座有着浓郁羌族风情的小镇展现在我们眼前。青山绿水掩映间,黄色的羌族碉楼时隐时现,中国结、灯笼、牌坊点缀其中。许多来过水磨的人,都对这座藏于群山怀抱中的美丽小镇惊叹不已,全球人居论坛授予其“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荣誉称号。


  行走在灾区,一个个崭新而美丽的城镇和村庄,山水田园风光争辉,民族地域特色突出。在绵延300公里的汶川地震带上,虹口、天马、龙门山、寿阳泉、汉旺、晓坝……那些曾经撕裂人心的名字,100多个涅槃重生的小镇,如颗颗璀璨的珍珠。


  在已形成城镇主体功能的新北川,出自著名雕塑大师叶毓山之手、一尊高21米的巨型纪念碑,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碑体从羌族传统建筑碉楼抽象而来,正面男子展示力量之美,前方羌族妇女深情凝望,旁边孩子稳健迈步……诠释着地震灾区的复活与新生。


  “最好的房子在灾区”


  初秋的青城山朦胧幽静,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不时见到一栋栋依山而建、精巧别致的乡间别墅,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成片的银杏树在晨晖的映照下格外炫目。


  我们来到“联建第一房”——茶坪村民王全的新家。这是一幢上下两层披檐阁楼、青瓦白墙的乡村别墅。还未走进楼里,鲜红的对联映入眼帘。上联:大地震,毁家园,党的政策来解难;下联:小别墅,标准间,茶坪百姓好喜欢。横批:震后新生。走进室内,塑钢门窗、实木地板、现代家具、一应俱全的家电……


  王全利用当地生态优势,引入社会资金,将自己的宅基地转让给联建方建设“乡村酒店”,自己不花一分钱就得到了一套别墅。他自己的别墅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租赁给公司,用于发展“乡村连锁客栈”。


  都江堰虹口乡,用资源换资金,把住房重建和发展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建起游客接待中心、熊猫驿站、光荣村安置房、高原村猕猴桃观光道、瓦子坪安置小区、山水丽苑农家乐、忆江南乡村酒店等。


  同样是在都江堰,天马镇把重建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变土地指标为土地资本,不仅解决了重建资金难题,整理后的耕地还为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腾出了巨大的空间。温家宝总理高兴地在这里写下“欣欣向荣”四个大字。


  在灾区采访参观,那一栋栋农家新楼常常让我们流连忘返。从汶川、北川的羌式小楼,到都江堰、绵竹的川西民居,到彭州宝山村的别墅洋房,重建自救让民族风情、传统诗意全面回归。


  震后一年内,四川灾区363.8万户震损城乡住房修复加固完成;震后一年半,148.5万户农房重建完成;震后两年,25.9万套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基本完成。


  除了住房的重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等民生诉求,同样是重建的重点。规划重建的3002所学校已开工99.9%,其中已完工91.2%;医疗卫生机构已完工1542个。


  走进北京对口援建的什邡职业中专学校,现代化的教学楼旁,一块黄绿相间的足球场格外“打眼”。橘红色的塑胶跑道上,学生们正在跑步锻炼。这所学校投资近两亿元,专业车间、阶梯教室、计算机教室,现代化的设施应有尽有。


  来到平武平通新场镇,中心小学、卫生院、综合文化站等一批公共设施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山区特色集镇已经在昔日的废墟上拔地而起。


  现在的四川有句话:“最好的房子在灾区,最好的设施在灾区。”学校全新的塑胶跑道,卫生院现代化的医疗设施,这些过去在农村想都不敢想的东西,提前在灾区农村亮相并发挥功能。当地百姓评价:“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人民。”


  不会“住着别墅吃红薯”


  坐上乳白色流线型的“和谐号”动车组,半个小时就从繁华的成都来到了世界双遗产——青城山脚下。这是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第一个重大铁路项目,250公里的时速正契合着四川基础设施重建的速度。


  地震后,全川480多个交通项目完全损毁,171座35千伏以上变电站受损,2700多条电网线路停运,164条高压线路完全损毁;灾区水系被破坏,上百个受灾乡镇群众饮水困难……大地震摧毁了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道路、桥梁、电站、水厂等基础设施,上万亿元的社会财富瞬间湮灭。


  重建为四川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崭新的机遇。距离汶川特大地震仅仅800多天,一条条崭新的道路在灾区延伸,一座座电站修复发电,一个个饮水工程让受灾群众在自家的厨房里直接取用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截至目前,四川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项目已开工1366个,占重建任务的99.64%。灾区6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88条国省干道和重要干线全部开工并已完工64条,恢复修建农村公路约3万公里。23个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四川铁路正与东部地区同步迈入高速时代。


  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提速,为灾区的产业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青川县经济和商务局局长徐富荣说,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搞,后续的产业跟进也很重要,不然老百姓就会“住着别墅吃红薯”。


  在北川新县城内,北川-山东产业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预计今年年底竣工投产。为什么将工业园区放在新县城里面?规划人员介绍,“新县城内,将要安置失地农民近3万人,必须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如果工业园区在城外,他们怎么去上班?”


  在青川县一所空出的板房学校,房间内整整齐齐码放着的菇袋里,已经冒出了一株株白菇。在浙江衢州的援建下,这片原本需拆除的板房挂上了“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的牌子。


  在汶川,依托气候、地理环境,已经发展起甜樱桃、猕猴桃、茶叶、蔬菜、花卉等特色基地5万余亩,扶持发展起一大批种植专业大户。


  在绵竹,沿山一带建成了万亩玫瑰园,组建了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玫瑰种植、玫瑰香精加工、玫瑰园生态游等产业协调发展。


  淘汰“小、劣、差”,引进“大、优、强”。四川灾区产业发展正在走出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生之路,实现着从“起立”到“起跳”的跨越。


  总书记品尝农家酒


  采访车行进在通往老北川的路上,我们的心也随着颠簸起起伏伏。路边崇山峻岭,云雾缭绕,偶见倒塌的房屋、断裂的桥梁和滚落的巨石,一派险象。


  进入老县城,断垣残壁,惨不忍睹。老天似乎懂得大家的心情,此时飘起了细雨。安魂曲中大家向罹难同胞献上鲜花、寄托哀思后,怀着沉重的心情默默离去。


  被摧毁的老北川只是灾区的一个缩影。“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西班牙国土面积;受灾人口3000多万,超过北欧五国总和;地震破坏程度为新中国建国以来之最,重建规模与难度世所罕见。    


  当时,世人不禁发问:这么严重的破坏,灾区什么时候才能恢复,10年?20年?然而,刚过两年,一份让世人震惊的答案便交了出来。


  走进今日的平武县平通镇牛飞村,一座震后新修的大桥横跨在碧波粼粼的清漪江上。村子里,羌族汉子赵林家的门楣上挂起了“灶淋酒家”和“民俗旅游定点接待”的牌子,后院酿酒的大锅正欢快地沸腾着,醇厚的酒香沁人心脾。


  2008年岁末,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了赵林刚刚建好的新家,从堂屋、厨房到酿酒作坊,边走边看边问,详细了解赵林一家生产生活的情况,还品尝了一口农家自酿的苞谷酒。


  时隔两年,赵林说起总书记的来访还是激动不已。地震中,赵林的女儿不幸遇难,是总书记那句“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2008年6月5日,当灾区还是一片废墟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便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6月8日,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颁布。随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多次深入灾区慰问、考察、调研。“以人为本,科学重建”的总体指导思想被反复强调和牢固确立。对口援建、资金支持、政策倾斜、项目支撑……一系列重大决策措施相继出台。


  在中央的领导下,一场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灾后重建战役在川、陕、甘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响。


  2008年的冬天,四川特别寒冷。灾后重建刚刚展开,全球金融危机突如其来。在双重考验中,由刘奇葆任书记的四川省委审时度势提出:实现“两个加快”的目标——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一系列重大举措相继推出,以住房建设为重点的八大民生工程凝聚起人心,以交通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添着信心,资金难题逐步破解,产业重建化升级稳步推进,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统筹城乡中促进科学发展……


  如今,四川的灾后恢复重建已经取得决定性成果,实现了中央“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圆满完成国家重建规划的投资和项目85%以上的总体目标任务;四川经济社会也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去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4万亿元,增长14.5%;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6.3%,呈现加速发展势头。



  “每一幢新建筑,


  都是一面飘扬的国旗”


  在新北川县城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林立着230多台塔吊。3万多名施工人员、1000多辆工程机械正日夜不停地奋战。地震后,承担了援建北川任务的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援建北川要钱有钱,要物有物,要人有人,举全省之力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


  这仅仅是十八省(市)对口援建的一个场景。


  震后37天,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创新提出“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成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汶川样本”。


  两年来,建设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八大主力”,建设上海世博会的“王牌军”,曾参加唐山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特级建设企业……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援建者,并肩战斗在灾区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福建援建彭州,不断拓展长期合作空间;湖南援建理县,优先恢复公共服务设施;吉林援建黑水,致力改变国家扶贫开发县的落后面貌;江西援建小金,建设好“江西第100个县”;江苏援建绵竹,加速推进工业化;重庆援建崇州,合力打造精品工程;黑龙江援建剑阁,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上海援建都江堰,注重突出“民生、公益、基础、功能”的思路;广东援建汶川,体现民生优先、城乡统筹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浙江援建青川,强化产业引进资金;山东援建北川,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北京援建什邡,用“奥运效率”提速援建项目;湖北援建汉源,坚持留下信得过的“湖北品牌”;辽宁援建安县,紧紧依靠当地干部群众,被称为援建的“辽宁模式”……


  在一位援建者看来,“每一幢新建筑,都是一面飘扬的国旗!”


  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说,“对口援建不仅带来了资金、项目、人才、技术,还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的管理方式,促进了东西部经济大合作、文化大交流、理念大融合、民族大团结。”


  北川的百姓忘不了崔学选。这位山东汉子因为劳累过度诱发绝症,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故土和时刻牵挂着的北川。


  青川的百姓忘不了顾三明。来自浙江的他病倒在援建的战场上,病愈后说道:“灾区人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把这种感恩之情化作援建的动力,努力为青川的灾后重建作贡献。”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谈到对口援建时说:“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全国人民的汗水心血,浓浓骨肉情,深深同胞爱,四川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老支书的定心丸


  走进地处龙门山断裂带的彭州市宝山村,当年过七旬、双目几乎失明,却精神矍铄的老书记贾正方向我们走来时,每一个人都不由自主挺直了脊梁,对他肃然起敬。


  “5·12”那天,贾正方正在城里开会。当灾难突然降临时,他不顾劝阻,冒着生命危险,逆着向山外逃难的人流,摸黑赶回村里。面对惊慌的群众,他镇定地说:“有我在,大家不要慌。”在他带领下,党员干部迅速集结,抢险救灾有序展开。2008年5月27日,夜色里的废墟上,宝山人庄严誓师:“面对宝山,面对困难,我宣誓,我将发扬艰苦奋斗的宝山精神,与宝山共生共患难,共同开拓美好未来。”


  地震中,宝山村遇难54人,倒塌房屋7078间,26家企业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8亿元,几乎所有的基业毁于一旦。2009年,宝山村收入15亿多元,在全国名村300强综合影响力排行榜中,由震前的第39位跃升到第34位。这就是贾正方和一个基层党组织创造的奇迹之路。


  在灾区,有成千上万个“贾正方”这样的基层带头人,有成千上万个宝山村党支部这样震不垮的战斗堡垒。


  重建中的汶川县三江乡,当群众对灾后旅游发展前景不看好时,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带头建设“藏家乐”;而对群众抢着做的项目,党员干部却自觉回避,主动让利。干群同心,三江景区实现了从2A级到4A级的飞跃。


  重建中的水磨镇,旧房拆迁工作一度阻力很大。老人村村支书余平良的母亲死活不同意拆迁,他含泪强行背出了母亲,带头拆了自家的房子。在余平良的带动下,群众很快理解并自发地加入到拆迁行动中。


  “人”字碑


  在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宽5.12米、高14.28米的大爱崛起碑,碑体像一个大写的“人”字,象征着震不垮的青川人、击不倒的四川人,寓意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贯穿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全程。


  在抢险救灾中,“生命至上”,8万余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在安置群众中,“安民为要”,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在恢复重建中,“民生优先”,千方百计让百姓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体现在汶川地震灾区的全域。


  在都江堰,宜居生活环境得到重点保护。上海援建者说:“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对子孙后代负责,我们责无旁贷。”为此,上海宁愿把钱花在“看不见”的地方,在环境保护上着力。


  在什邡,城乡教育均衡得到努力促进。现在,走进什邡任何一所学校,你都能看到塑胶运动场、计算机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多功能教室。


  在安县,关爱孤寡老人得到处处体现。在辽宁援建的社会福利中心,整洁的宿舍、漂亮的餐厅安静的阅览室和崭新的健身器材,映衬着老人们的笑脸,一派和谐安宁。


  汶川地震灾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多年来一直就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地震后,更是次生灾害频发。重建伊始,中央就提出“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科学重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老北川,在地震中遭受灭顶之灾。重建中,北川的选址和规划,举世关注。为保证选址、规划、设计的科学,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牵头,全国50余家具有甲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组成了规划设计队伍,包括6位两院院士、6位全国建筑大师在内的数百名专家,本着向人民和历史负责的精神,在实地勘察、走访调研、反复比较、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异地重建

[1] [2] 下一页


更多
免责声明: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站立即删除。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信息录入:烟灰缸    责任编辑:烟灰缸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