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安县的崭新方案。从选址方案出炉到审批通过,历时近半年。
新北川的重建规划注重了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性化要求;坚持小城尺度,节约每一寸土地;在空间布局上,羌寨穿插,建筑轮廓线让位于山体轮廓,每条街都能见山;同步规划羌族特色商业街和工业园,群众可就近就业。
和北川一样,四川全省灾后重建从选址到规划,从设计到施工,都贯穿着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注重质量、不留隐患,注重长远、不留包袱,统筹兼顾、有利发展的原则;同时,注重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我来,因为我们是……”
走进刚刚投入使用的都江堰尚慈翠英小学,圆拱形的屋顶,橘黄色的墙壁,食堂、宿舍、教学楼、体育馆、电脑房……每一栋房子都很漂亮。负责学校建筑的丁志斌也不禁羡慕地说:“新学校比上海的小学都要考究,设备都要先进。”
“5·12”以后,这所小学就和一个人的名字连在一起:上海奶奶沈翠英。沈奶奶把自己的房子卖掉,筹集了450万元投入学校建设。为了表达感恩,新小学被命名为尚慈翠英小学。
“我来,因为我们是唐山人”。汶川地震触动了唐山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汶川地震灾区的每一个地方,都会见到唐山人留下的印记,都会听到有关唐山人的故事。
“我来,因为我们是同胞”。在这里,香港派往灾区的心灵重建义工已经达到几十批、数百人;澳门旅游局专门拨付1000万澳门元组织居民到川旅游;台资企业不断在灾后增加投资、扩大规模……
“我来,因为我们是志愿者”。志愿者,这个曾经并不多见的群体,自地震那一刻始,从救人到重建,在汶川、北川、青川,无时无刻不闪现着他们青春的身影。
程莉,这位美丽的上海女孩,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义无反顾地来到满目疮痍的汶川,参与到水磨镇艰难的灾后重建中。脚穿一双有些破损的雨靴、朴素的外表,对水磨镇的情况了如指掌——她已经扎根基层,成为一名真正的汶川人。名片上,水磨镇镇长助理是她的新身份。
“5·12”特大地震以汶川命名,汶川本就是羌、藏、回、汉各族人民的聚居地带,羌族占34%,藏族占18.6%,回族占1.3%,汉族占46%,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
在汶川县城,我们见到一座洋溢着浓郁民族风情的体育馆矗立于滔滔的岷江河畔。高低起伏的白色屋顶如同洁白的哈达随风舞动,条块相间的红色图案如同美丽的羌红传递着幸福与欢乐。
这种爱心独具的建筑,在灾区的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在重建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地的援建者们,都把保护民族文化、展现民族特色、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作为了自己的重要职责。
“标语人家”的精气神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两年前,面对天灾,青川县枣树村的朴实庄稼汉自创的两条标语,“吼”出了精气神,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赞誉。
两年过去,“标语人家”李玉明当上了农家乐老板,步入“有车一族”。另一户“标语人家”的户主石光武,除了生意红火的副食店,还在养鸭、修鸡圈。
在德阳市高速公路旁,一大片长方形、白墙蓝顶的巨大厂房引人注目:厂房外车流滚滚,厂房内机声隆隆,各类机械运转不停。这就是东方汽轮机厂投资50亿元建设的占地2600多亩的新基地。
汶川地震让距离震中仅30公里的主生产基地损毁殆尽,几代东汽人40多年建设起来的花园式工厂顷刻间被摧毁,308名职工和家属遇难,1400多名职工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亿多元。
东汽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最快的速度抢救和修复各类生产设备,克服重重困难在受灾厂区恢复生产。震后一个月,东汽总体生产能力恢复到震前50%以上。震后半年,产能就恢复到震前的80%。一年零九个月就建成一个世界一流的花园厂区,并具有世界一流数控机床。如今的东汽,产能已经远远超过了震前的水平。
走进极重灾区绵竹市棚花村,不少村民正在年画传习所里绣着年画。棚花村有着悠久的绘制年画习俗,是誉满蜀中的“年画村”。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这座小村庄瞬间沦为废墟,年画这一传统文化产业也遭受重创。
棚花村党委书记朱明俊介绍,震后,为了不让文化产业就此消亡,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在帐篷里组织起了年画生产。现在,绵竹年画已经走进了奥运和世博,规模和影响在不断扩大。
“由进步来补偿”
在采访团走进“5·12”地震灾区的前夕,8月中旬,一场新中国以来当地最为严重的特大山洪泥石流集中暴发。震中映秀告急,都江堰龙池告急,绵竹清平告急……中央关心,国人揪心。人们在问:地震灾区的人民能够挺住吗?灾后重建的成果能够保住吗?
应急预案迅速启动,消防抢险、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等高效联动。映秀,8000余群众及时疏散;清平,5400名群众安全转移;龙池,692名群众“孤岛”生还。清除壅塞体、抢通生命线、供电送光明、灾后防大疫……再次面对突袭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使得避险有力有效,应急体系使得救灾有条不紊,恢复重建使得四川人民从容不迫。
当然,灾难的再次发生,也把对人类生存发展之道的思考推向更深:在灾难面前,人们付出代价,收获经验,而不轻言最终胜利;救灾与重建的“奇迹”,让大地及其生民尽快地从灾难中复苏,而让灾难尽可能不再发生,无疑是更大的“奇迹”。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总会由进步来补偿。